“这是一份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山较早的一批土地房产证明,很有历史价值。要不是这次开展民生档案数字化建设,它很有可能还躺在乡政府里,慢慢地被时光侵蚀。”7月25日,在常山县档案馆的数字化加工室内,业务科长傅贵生指着数字化平台里的页面,对记者感慨道。
记者在依序摆放在数字化加工室里的档案中看到,这里既有几十年前的土地房产证明、职工购买公房合同,也有下乡知青支边人员名册、移民人员直补档案,还有学籍档案、出生医学证明、劳动合同等,时间跨度从清末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全是与百姓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档案。
据了解,由于很多民生档案是相关部门各自保管,保管时间跨度较长,数量庞大,且都采用纸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存压力较大,群众查找咨询不便,常常查找一项内容需要跑好几个部门或花很多时间。
常山县档案馆馆长黄仙寿告诉记者,目前常山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除了7家单位已将保管30年以上的民生档案移交入馆外,今年9月底前,还将有7家单位的民生档案陆续移交入馆。
截至上周末,常山县档案馆数字化加工室已整理民生档案目录近12万条,扫描民生档案2000多卷共58万多页,所有档案都进入数字化查询平台,同时刻盘交给相关部门存档查用。
“民生档案数字化后,群众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在数字平台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而且也能帮助提升常山各窗口部门的办事效率,实实在在维护群众利益。”黄仙寿说,前段时间,常山某学校一块曾办射击场的土地,由于一些原因和乡里就归属产生了争议,最后在部门帮助下,他们通过民生档案数字化平台,找到了当年的政府文件,双方最终化解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