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王国友:残腿勇探生态养殖路

2014-08-08 10:36:06 作者: 实习生 姚灵萍 廖林梦婷

关注:466次

在常山,有不少身残志坚,靠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摸索致富的残疾人。今年49岁的东案乡金源村王国友便是其中之一。在亲朋好友的帮扶下,王国友在紫港街道姜家堡村租了房子,用勤劳的双手办起了一家小型养猪场,两年来,猪越养越多,“猪司令”是越当越快活。大家都说,一个残疾人能把猪场打理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实在难得。

  转行当起“猪司令”

  7月31日,笔者来到紫港街道姜家堡村王国友的养殖基地,只见不到500平方米的猪舍里,他正在给猪喂食。虽然个子不高,腿脚残疾,但凭着学到的养殖技术以及妻子的帮助,他喂起猪来还是得心应手。哪边是肥猪,哪边是母猪,这里该喂多少饲料,那里该喂些什么,王国友都显得从容不迫。

  小时候不慎跌进火桶严重烧伤,导致王国友右脚受伤,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霾。为了谋生,王国友自己创业,先后干过木匠、油漆工,开百货店等。由于有亲戚是养猪专业户,通过深入接触,耳濡目染,他学到了不少养猪经验,还了解了一些生猪的市场行情。

  “2006至2012年,我一直在杭州开百货店,由于孩子读书,父母年纪大了,我决定回家创业,照顾一家老小。”王国友面带微笑地告诉笔者,养猪场是2012年5月办起来的,当时一共才50只猪。

  探索生态养殖路

  万事开头难。当初选择在姜家堡养猪是有原因的。“现在大家消费观念回归自然,对绿色无公害纯天然食品越来越青睐。我的养殖基地附近有山有水有树,边上有池塘,水都是山里的水,猪吃的番薯藤是我自己种的,青草也是纯天然的。”王国友骄傲地说,每天早上五点钟他就起来给猪喂食,有时间就种番薯。猪出栏时,会有固定的客户来收购。

  清扫、饲喂,王国友夫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猪舍里忙碌,猪舍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每头猪的状况,都要仔细观察。为了实现生态养猪,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国友对养猪场排泄物进行污染治理,建起了沼气池。去年,又建起了长5米、宽3米、高6米的无公害化填埋池,死猪病猪一律处理,他还清楚地记下时间、猪的序号和处理方式。

  除了养猪,他还养了土鸡、土鸭、鹅。这些都是在胡柚林里放养的,饿了吃昆虫,渴了就喝露水。“大家都说我养的鸡、鸭好吃。”王国友给笔者算了一笔细账,去年,土鸭每公斤卖到50元,一只土鸭平均1.5公斤,扣除饲料等费用,纯利润能达40元左右。

  如今,王国友饲养的生猪有200余头,原想进一步扩大规模,但资金周转上有些困难。“养猪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王国友表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把猪舍后面近1000平方米的荒地租下来,全部用来建猪舍。他还想把猪舍的配套设施搞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力量搞沼气。虽然目前面临猪价的低谷期,但王国友对自己的创业充满信心。

上一篇:“常山油茶项目”获科技部立项
下一篇:为钙产业发展规划“新家”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