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喜爱的好支书
报道组汪峻胡江平
巍峨的巨石、嶙峋的假山、精致的盆景,走进常山县青石镇砚瓦山村,道路旁、庭院里、橱窗中,处处可见材质造型各异的奇石怪石,犹如来到了一个观赏石的“大观园”。
就在这石林中,我们见到了徐春阳,他正和村里的“石头老板”们开会,研讨石头的摆放、取名。“县里正在建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我们砚瓦山是其中重要节点。”徐春阳说,他们准备借这个机会把村庄建成景区,发展休闲旅游。
这已是徐春阳当村支书31年来,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谋划的第3次大转型。从做石匠打石头到闯市场卖石头,再到做盆景假山卖创意,如今又搞起旅游,砚瓦山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石头村”,一路成为常山第一个电话村、手机村、小车村,多年来一直稳坐“首富村”宝座,演绎着“点石成金”的传奇。
“祖辈都是石匠,一辈子靠打石头为生。我想,我不能被石头困在山里。”1980年,徐春阳退伍回乡,当时的砚瓦山山多地少,消息闭塞,满山的石材也在“沉睡”。偶尔靠着外地客商收石料换点柴米油盐钱,村民便很高兴。看着贫困寂寞的荒山冷坞,徐春阳萌发了出去闯荡的念头。
徐春阳扛着一袋50多公斤的石头样品上了路。在第一站南昌园林局,客户被他的“傻”劲打动,第一次就签下了2000元的合同,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之后,徐春阳又坚持这种“笨”办法,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各大城市都留下了他的汗水,也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并为砚瓦山的石头叩开了市场的大门。
背着石头闯市场,为徐春阳赢得了声誉,1983年,他成为砚瓦山村党支部书记。“当了村干部,就不能光想着自己,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本事。”新官上任,徐春阳便带着几个胆大又有点文化的小伙子一起闯市场,从此石产业便成了砚瓦山的一张名片。短短几年间,冷清的山村一下热闹起来,挖石头、打石头、运石头、卖石头实现一条龙经营,150多号人参与其中,“万元户”一下冒出20多户。
上世纪90年代初,眼见村里越来越富,徐春阳心中却升起一丝担忧。采石头是在吃祖宗留下的老本,卖石头也是产业链上最低端的一环,如何长久?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致富点。偶然中,他注意到村民家中搭建猪栏的“吸水石”,立即想起其极强的吸水性正是制作盆景的上佳选择。于是,他备齐材料亲手实验,并带着石料和盆景再次告别常山外出推销,结果一举成功。
敢为人先赢得商机,徐春阳却丝毫没有藏私的念头。回村后,他随即发动村民与他一起转型,还请来园艺师傅提高村民的盆景制作水平,并向园林假山方面拓展。如今,砚瓦山村有200多人从事盆景制作和假山施工,各类盆景远销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
“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背着石头找客户了。”在砚瓦山村口,常山县青石花石市场车水马龙。徐春阳自豪地说,这是华东地区首家花石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成为集青石、花石、盆景、园林营造等综合交易为一体的“华东第一石市”。不仅如此,砚瓦山人还把石头店开遍了浙江每一个县城,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石产业相关行业,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跟着春阳走,我们很放心。”面对又一次转型,村民们对徐春阳一如既往地支持。村庄要建景区,石材贩销户刘中清在自家的园艺场里办起了农家乐,提供石材选购、盆景制作观赏、农家风味食宿一条龙服务,赢得客户的同时,每年还收入10多万元,他的成功让村民心动。而在徐春阳心中,借着村庄改造,把更多的石文化融入其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保留砚瓦山发展记忆也是他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