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俊在漂流现场工作
记者李啸报道组汪峻胡江平
廖红俊当村干部的这18年,几乎把精力都耗费在了各种各样的路上。
海拔600多米的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是个深嵌在千里岗山脉中的小村子,廖红俊年轻时,进村只有步行的羊肠小道。
那是一条盘桓在苍莽大山间的天路,吃苦耐劳的黄塘人,总是肩挑背扛着形形色色的货物,在悬崖边踽踽独行,踏出深浅不一的脚印。
大山是黄塘人的根,她庇佑着这方水土,却也阻隔了黄塘人拥抱山下世界的路途。
廖红俊18岁时,就告别了大山,闯出了事业,可他身处富足和安逸时,依然没有忘记远山淳朴的乡亲。
他决意回到大山,和乡亲们一起共筑一条大道——这是一条泥土路、一条机耕路、一条水泥路、一条柏油路。
这更是一条生存之路,一条向往之路,一条共富之路,一条红火之路。
“你看这路,我们盼了多少年的路,就是红俊带领大家修起来的,而且越修越长,越建越宽。”
盛夏的黄塘村,俨然成了常山最火热的乡村。一样滚烫的还有廖红俊的手机,电话接二连三地响起。
“游客太多了,平均每天要卖出300多张门票,村两委的干部几乎都扑在漂流上。”黄塘村游客接待中心内,廖红俊望着窗外河道中攒动的橡皮艇,有些苦恼。
作为黄塘村党支部书记,1964年出生的廖红俊另一个身份是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把村子当成景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他是衢州第一人。
别人都叫他“廖总”,可廖红俊却自谦地说:“我很想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景区运营,这样就有更多时间投身于村庄的整体发展了。”
在廖红俊心中,黄塘村早年基础薄弱,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更应乘胜猛追。谈短处,廖红俊毫不避讳;说成就,这位皮肤黝黑、眼纹深邃的中年汉子憨憨一笑。
他不说,可村民们心里敞亮着。
廖红俊当村民主任前,黄塘村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沟,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500元,“连买张红纸都难”。
彼时的黄塘村不通车,村民们过着闭塞落后的生活,人均年收入仅3000多元。
黄塘的山林里,遍布着油茶树,危山险峰使得山上的油茶林少人问津疏于管理,结果是亩产量比山下低三成,而收获的成本还高出数万元。
“现在想想,以前的日子真叫苦。”61岁的村民王三凤回忆,身陷穷困的生活中,当时稍有出息的黄塘人都希望逃离大山,可不曾想到,竟然有人愿意“逆行”回到山沟沟。
“红俊年富力强,有想法有能力,他干事不怕得罪人。”1997年黄塘村村两委换届,老党员涂金木曾力荐在外创业的廖红俊当村主任,为此还承受了不少非议和流言。
“有人说他是败家子,黄塘要败在他手上了。”涂金木至今难忘一些村民不信任的目光,可他也欣喜地见证,仅仅数年后,那些怀疑和不安早已化作满满的重托。
廖红俊当村支书的这13年,每届都是满票当选。
“能不选红俊吗?”老支书黄民根把村里的大道踩得咚咚响,“你看这路,我们盼了多少年的路,就是红俊带领大家修起来的,而且越修越长,越建越宽,从泥土路、机耕路、水泥路,一直变成柏油路!”
坐上八面山漂流的小艇,奔腾在蜿蜒的高山流水间,如坠美丽的童话梦境。
村委会公示栏里,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统计数字直线飙升。去年,黄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多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400元。
有回乡的游子见此惊叹,就像忽地一夜春风,黑灯瞎火、四野无声的黄塘,千树万树骤然迸发,连那杂草都成了蓬蓬勃勃的春芽,家乡变得我都不敢相认了。
这位打拼在珠江畔的乡贤陈新国,心如海潮奔涌,立马拿出80万元无息借给村里扩大投资,在他眼里,家乡的故事,丝毫不逊于任何一段伟大的商海创富传奇。
他看好家乡,更感动于领路人廖红俊的誓言,那是廖红俊贴在村委会办公楼里作为一名党员的公开承诺——
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廖书记挣钱是有本事,可他当这个家是富了集体和他人,穷了自家。”
黄塘人的印象里,想到辛勤的廖红俊,就想到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他离开家门出发上班的时候,朝霞微微露出了头,他走出村委会下班的时候,明月已经高悬中天。
“这么拼的村支书,真是不多见。”新昌乡干部付颖驻村黄塘虽时间不长,但已被廖红俊的勤恳细致和任劳任怨深深折服。
黄塘村开建漂流和滑草场时,廖红俊总会抢着试漂和试车。“为试漂,红俊自己被撞得遍体鳞伤,好几次都翻了船。”村民主任陈荣祥回忆,每次廖红俊体验下来,都不提伤痛,而是督促村干部们赶快整改河道,更换质量更好的船。
“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发展旅游、振兴黄塘,拼的就是细节,你一个地方搞砸了,游客不会再来,老百姓也会对你失望。”廖红俊的话,深深地烙印在每位村干部的心里。
有人做过统计,仅去年4月到今年7月,黄塘村完工或正在实施的各种项目有20多个,包括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总投资额1000多万元。最忙碌时,整个黄塘就如同一个大工地,可看起来依然忙中不乱,有条不紊,而且进度惊人。
“说廖红俊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不如说他是干大事创大业的‘改革牛’。”新昌乡党委书记朱开明,亲历了黄塘发展最快的两年。
在朱开明的眼中,廖红俊一直在扮演着披荆斩棘的改革先锋角色,既有远大目标,又能务实工作,“最关键的是,他说出去的话,一定能做到。”
廖红俊何来这么大的本事?答案或许得从他厚重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
老辈村民的记忆里,小名“龙仔”的廖红俊,其早年打拼的往事就像天上游龙般“敢闯敢冲”。
翻开廖红俊的履历,自1981年高中毕业到1997年当选村民主任的16年间,他的职业转换不可谓不丰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既当过代课老师、联防队员,也开发过钨矿、经营过饭店、贩销过茶叶、开过超市……
熟悉廖红俊的人说,红俊从不会安于现状,总是不断地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
其实,廖红俊也不是天生的创业能人,外人哪里知道他奋斗的辛酸艰辛。“早在1989年刚开始创业,我就因采矿亏了3万多元,其中包括借来的4分息的两万块钱。”廖红俊并不介意重提当年走过的坎坷,他坦言,“如果不是那些失败作警示,可能也没有今天的顺利。”
村委廖红卫说,“廖书记挣钱是有本事,可他当这个家是富了集体和他人,穷了自家。”
廖红俊知道工程项目猫腻多,所以在他的力推下,村里大大小小的工程,全部采取集体自建或包清工的方式。虽然干部们累地没日没夜,但却整体降低了30%的建设费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黄塘村的茶油价格一度低迷,茶叶也出现滞销,廖红俊带头承包了村里的油茶山和茶叶基地,创办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参股,与入股农户签订茶叶和茶油销售保护价和价随市涨的协议,实行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
几年下来,村里油茶和茶叶不仅产量年年涨,售价也节节高,“风险都是他一肩挑,红俊的心总是向着大家。”油茶种植户黄土林感叹说。
当村民日子渐渐红火时,廖红俊自家的效益却大不如前,一心扑在村里事业上的他分身乏术,山上承包的茶叶和油茶全托给了亲戚照看管理,开在县城的茶叶门店和新昌集镇的超市几近关门。
“黄塘村开了一个好头,摸索出一条全民动员、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好路子。”
黄塘村的底色是青山,可从卫星地图上俯瞰,村中的一处山头上刻着一条条撕裂的“伤疤”。
“那是一座废弃的花岗岩矿山。”村民杨土富说,村里的人都知道,当年这个矿山老板曾许诺赠送廖红俊一辆豪车,以求关照,但被廖红俊婉拒。
重提此事,廖红俊不禁陷入沉思,“其实矿产资源丰富的黄塘也曾迷茫摇摆过,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矿藏放着不开发,村民想不通。可一旦炸山开矿,美丽的环境也就茫然无存了。”
直到前些年,花岗岩矿山因经营不善荒废后,黄塘人才渐渐停止了争论,“留在我们面前的,只有绿水青山生态富民的一条路。”廖红俊的话,斩钉截铁。
好山好水如何生出真金白银?面对村民的期盼,廖红俊的回答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黄塘村油茶林漫山遍野,每到冬季,油茶花开满山野,香飘村庄。村里人看来不稀奇,可城里人却如获至宝。
廖红俊带领村民,在油茶山上建起游步道、仿古观花凉亭,黄塘村的旅游振兴计划就此迈出了第一步。
小试牛刀之后,黄塘村准备迈出更大一步。
3公里长的黄塘溪是黄塘人的母亲河,曾几何时,这里垃圾淤积,又脏又臭。一场“五水共治”让这条溪流恢复了往昔的清丽。
玉带碧水给廖红俊触发了灵感:当下很多地方流行搞漂流,黄塘这么好的资源可不能浪费。谁想,质疑接踵而来。
经过测算,建设漂流项目至少投入300万元,招商招不来,村集体又拿不出钱,个人投资更不可能。
“发展漂流和黄塘旅游崛起的一次重大机遇,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必须主动出击。”村民代表大会上,廖红俊把思索多日的想法和发展前景娓娓道来,提出以“集体+个体”的方式来筹资、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来经营、以“资源+资金”的方式来分红的思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
很快,村干部、种植大户、在外能人等纷纷带头入股,凑起260余万元开发资金,成立了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
“村里一水一木都是大家的,将来漂流赚钱了,没入股的村民也应该拿钱。”对于没有入股的村民,廖红俊承诺,漂流项目将按照门票提成分给全体村民。
去年8月,八面山漂流正式迎客,1个月不到就销出4100余张门票,收入20余万元。
黄塘溪的蜕变,彻底激活这个小山村。此后,黄塘旅游景区开发公司又陆续投资了滑草场、油茶博览园、稻草文化园等项目,100多位村民由此成了景区的员工。
仅今年前5个月,开发公司累计发给村民的劳动报酬就达130万元。
“黄塘村开了一个好头,摸索出一条全民动员、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好路子。”朱开明欣喜地说,如今黄塘村民纷纷主动扮靓自己的家园,敞开家门欢迎远方的来客,“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共富的红火路上。”而这条路的奠基人,就是廖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