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和谐常山·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启动。5年来,这个人口仅30万的小县城,陆续涌现出500多个“好人”榜样。
“好人”是一种精神,“好人”是一笔财富,“好人”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新年伊始,常山再出新举措,绘“好人”地图,发“好人”明信片,实实在在地打造“好人之城”。
“好人”地图,大家一起认识好人
乍一看,这就是一张普通的常山县行政区划图。仔细瞧,发现地图上遍布着红色的小点。常山县文明办主任王群峰指着这些小点告诉记者,圆点代表“月度好人”,三角小旗代表“年度好人”。所以,这是一份“好人”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可以找出全县500多个好人榜样的所在。
记者依图寻找,果然找到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地址,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曾出现在本报:占祖亿,天马镇富足山村村民,他在水中的奋力一举牺牲了自己却挽救了他人;苏裕德,招贤镇古县村村民,他20多年如一日义务为村庄保洁……
王群峰说,从2007年到2011年的5年间,常山通过海选的方式寻找身边的榜样,全县涌现出了500多名好人。这些好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都是很平凡的人,但他们的善举却值得铭记。“好人”地图就是铭记这些凡人善举的方式之一。“这张地图首先要被放大,做得像户外广告牌那么大,张贴在常山城乡的醒目位置;然后也会被缩小,做得跟旅游图差不多大小,张贴在办公室或市民家的墙上;或许还可以做进漂亮的镜框里,作为月度、年度评选时颁发给嘉宾的纪念品……”拿着刚刚印刷好的“好人”地图样稿,文明办的工作人员们开始讨论如何用好这张地图。
“好人”明信片,辐射“好人”的力量
1月12日下午2点,天气阴冷,常山县邮政局门口人头攒动。“2011常山县年度榜样人物”明信片首发仪式在这里举行。
这是一套“好人”明信片,共20张。打开大红色的包装,每一张明信片上都有一个好人的形象,有见义勇为榜样,有助人为乐榜样,有诚实守信榜样,有孝老爱亲榜样,还有敬业奉献榜样。好人的照片旁有简短的几行字,介绍了好人的身份和他们的善行善举。他们是2011年4月启动的“和谐常山·寻找身边的榜样”推荐评选活动中选出的20名年度榜样人物。
首发式上,500套“好人”明信片被常山移动、常山农行、银田化纤等企、事业单位认购。许多路过的市民也在认购台前驻足细看。
“哎呀,这不是踩三轮车的老郑嘛,都上明信片了啊!”市民刘先生从认购台上的明信片里找到了自己的熟人。他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很特别,他说:“好人好事就应该受表扬,就应该让大家都知道,他们都很了不起!”
一旁毛志强听到这番话时开心地笑了。胸前佩戴了鲜花的他,从手中的明信片里挑出印着自己名字的那张,让记者拍照留念。他说这套明信片他是舍不得寄了,要留下来做纪念。
“今年制作了3000套明信片,除了单位认购和邮局发售,我们还会赠送一批,要让这些榜样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扬,最大范围的辐射。”王群峰说。
小县大爱,打造“好人之城”
2007年,常山启动“和谐常山·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从此,海选身边好人成为全县每年一度的大事。
5年来,大爱在这个小县城不断涌现:4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偏远小学的朱建成老师,入选“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人物;普通民警姜希敏和电力工人刘乾藩,登上了“中国好人榜”;老人宁龙仔捐献眼角膜事迹在央视深入报道,被誉为“最美中国人”;而“最美爷爷”见义勇为的壮举,将“占祖亿‘这个平凡的名字与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2011年10月中旬,常山县委做出了深化学习占祖亿事迹、打造”好人之城“的部署。常山县委书记李华说,常山县打造”好人之城“,就是要把学习教育活动“物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践。
从“寻找身边榜样”到“好人”地图及“好人”明信片,我们看到一个从发现好人到宣传好人的清晰脉络。这种种“物化”的实践,都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好人,感受好人,然后人人争做好人,共同打造一座“好人之城”。
(记者巫春燕 通讯员刘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