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溯昔抚今 记忆乡土——新安江移民后代建起民俗展馆

2013-01-18 09:11:29 作者:

关注:508次

    

  ▲周恩来视察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

  新峰村老宅门额上的“原淳迁常”表明威坪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手摇纺纱机。

 

  2012年11月底,常山县新昌乡新峰村建成了“新安威坪民俗文化展馆”,虽然面积只有150平方米左右,却是常山县第一个民俗文化展馆。

  展馆内有斗笠、糖车、筛箩、水车、灯笼、提篮等。这些取法自然的民俗器物凝聚了匠人的艺术匠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村人向记者完整地讲述了一架手摇纺纱机的构成与原理。纺纱就是将棉花纺成纱,用于织布、织带和编织花边等。纺轮也称纺砖、纺锤,是一种原始的捻线工具,一般用一根垂直的带钩细竹竿(后用铁丝,亦称锭竿)固定在小圆木的中心。捻纱时先把拈好的一段棉纱缠在铁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着,一手旋转纺轮。捏在手中的棉花,便可自然地使其纤维合拢拉长。当旋拽一定长度后,顺手再把它绕缠在铁杆上,经反复拉拽就成为长长的棉纱了。手摇纺车是将大绳轮或小绳轮固定在木架上,绳轮中间装有摇动的把手,绳轮与木架左下端安装并连接锭针。纺纱时,纺纱女坐在纺车前的板凳上,右手摇动绳轮,绳轮飞快地带动锭针旋转,左手握棉条,边摇边拽棉纱。当棉纱拉拽至三四尺后,又要倒缠在原锭针上,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一天起早摸黑也只能纺二三两棉纱。

  近200多件民间手工艺品均来自半个世纪前的新安江流域的淳安县威坪镇。1960年,8000多来自原淳安、遂安的移民迁至常山12个乡镇33个行政村,新峰村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在今天普遍增加收入后,不忘故土文化,筹资12万多元建成了“新安威坪民俗文化展馆”。

  新峰村书记徐益林说,古威坪曾是祖先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那么多的祠堂牌坊、名胜古迹都永沉千岛湖底。为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肩挑背驮的威坪人移民至各地,葛、徐等几个姓氏的人们集中移民至常山县新昌乡。半个多世纪过去后,搜罗这些民俗器物并建起展览馆,是想告诉后辈,面对浩渺的千岛湖,乡土文化仍是我们的根。

  “新安威坪民俗文化展馆”设计者曾令兵是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按照农具、生活用品、民艺乐器、乡土风情等大致分类布展,并从淳安移民档案馆找来了许多老照片做成喷绘展板。这些原始、质朴且濒临消失的业种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活化石”般的传统工艺讲述的不仅是编织布匹、打造工具,还有从前年代的真诚与对乡土的深深顾念。

  记者巫少飞

上一篇:“最美衢州人”年度人物颁奖——百姓的“最美”盛典
下一篇:政府挂牌督办,法院开绿色通道,常山全方位打击恶意欠薪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