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常山古道,从过去通向未来

2021-08-31 09:16:39 作者:

关注:819次

 徐功富 文/摄

      古道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默默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历史、人文故事和民俗风情。古道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常山古道亦是如此。

常山古道何其多

    一般来说,古道是指陆路通道。从广义来说,古道还包括水上通道。常山境内古道资源丰富,根据《常山县志》的记载以及近期考证,目前尚存较为完整的古道10余条,有常严古道、常徽古道、绕岭(瑶岭)古道、木棉岭古道、菱湖岭古道、紫竹山古道、谢源弄古道、白马山古道、信安岭古道等。水上古道,较为有名的是芳村溪古航道和常山江古航道。本文所说的古道,时间上指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古道。

     位于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常山古道的发展发达提供了天然的前提条件。不过,从历史事件来看,常山多通达四方的古道还因为宋室南渡,大量官员和文人雅士随迁、汇集于此。陡然增加的交通流量,促使古道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增加。《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在“南宋的道路建设”一节中说,“南宋陆上道路通道也比唐及北宋时要多,驿、亭、馆的设置十分普遍。最主要的驿道是苏州至杭州,及杭州、衢州、常山、草坪至信州,常山称为‘八省通衢’(闽赣湘蜀粤桂黔滇)”。

223255482890.png

璞信古道蔑岭段情景。

古道上的其他建制

    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作为陆路通道的古道,一路上还有其他的建制。常玉古道在常山历史上很有名,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今很难看到原貌。但其作为省际古道的一些“配套”设施,至今还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常玉古道是衢江与信江之间,联系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一条重要陆路官道。常玉古道自常山县城出发,向西经五里亭、七里坳、十里山、十五里、十八里、蒋莲铺、曹会关、白石街、小白石、中坊,由草坪入江西玉山境,全长40千米,其中常山境内20千米,白石段居大半。它东接常衢古道,是春秋时期越国古道的一段,系越国与楚国相交的重要通道。常山、玉山曾同属信州管辖,常玉古道是当时往来浙赣的唯一官道。

   常玉古道在南宋及此后成为异常活跃的交通枢纽。江、浙与内地各省物资运输,大都在常山中转,可谓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明洪武七年(1374),时任知县刘利用在全县建12铺舍,每铺舍配铺兵2至5名,负责为过路的达官贵人提供食宿、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因功能齐全,类似于现高速公路上的综合服务区),其中常山至草坪段就有舒家塘铺、蒋莲铺、白石铺。白石铺负责七都(球川原叫七都乡)、玉山及江山的部分邮令传递,蒋莲铺负责龙绕、同弓方向的邮令传递。

    据雍正《常山县志》记载,当时,除草萍(今名草坪)军营外,还在常玉路段设汛三处,分别为十八里汛、白石汛、草萍汛,后又在曹会关设汛,分别设塘兵3至5名,属县城总司统辖,主要负责属地的安全。

    清乾隆以前,常玉古道上的货物运输主要以肩挑、杠抬为主。到清末,人力运输被羊角车替代。民国期间,“常玉间日有1500余辆羊角车来往,运货骡马达600余匹”,繁忙的交通使古道损毁严重。民国十七年(1928),江西广丰人俞应麓会同常山、玉山、广丰三县乡绅,创办常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当年6月开工,11月,浙江第一条省际公路常玉公路建成通车。

1.png

游人行走叶溪岭古道并留影。

幽幽古道留下许多历史记忆

    古道经历绵长岁月,留下许多历史记忆。

    璞信古道从常山县何家乡黄冈村璞石自然村的璞石渡至江西省上饶(信州),始于战国时期,初兴于东汉,兴盛于南宋之后,至今约有2300年的历史。这是当时有名的“官道”,是古代徽商运盐、茶叶、山货往返杭州的必经之路。

    作为璞信古道起点的璞石渡,是个有名的古村落。光绪《常山县志》记载:“璞石在县北二十里。石临溪坎,深八丈余,时有巨鱼出没其间,以其状浑圆未琢,故名。俗称破石,音之讹也。”璞石历史上曾有许多古建筑。永受亭,清嘉庆十一年(1806),里人朱绍贤建,后倒塌;道光十八年(1838),樊增立重建。长平桥,在璞石营山后,清乾隆五十年(1785),绣溪樊相材建;道光十八年,樊增立重修,更名双珠桥。湖坑桥,里人江回如建。

    在历史上,璞石还具备重要的军事功能。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国军在璞石营山建战壕、碉堡。营山战壕在营山海拔149米处,现山顶附近有圆形碉堡残迹1座,面积10平方米左右。当年国军败退后,日军旋即展开大屠杀,28位璞石村民惨遭杀害。遗址上现在建有纪念碑一座,见证了常山抗战史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璞信古道现保存比较完整的路段,是位于球川镇的蔑岭古道和叶溪岭古道。光绪《常山县志》记载:“蔑岭即密岭,在县西北,为球川枕山。以其草木蒙密,故称密。徐烈(常山球川人,雍正岁贡)谓常山为古姑蔑地,改密从蔑,取义古雅。”

    在历史上,蔑岭是交通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福建魏福贤起兵造反就经过蔑岭古道。光绪《常山县志》有载:“(顺治十二年,1655)十月初五日,闽贼魏福贤、詹红旗、陈颠子等,号三千头,从江山至彤臼、方家庄,由蔑岭下,兵分三道,围绕球境。”

叶溪岭古道原来应该是璞信古道的辅道,枯水期人们从华埠抄近路,翻叶溪岭,往来于东坑和华埠之间,后来逐渐成为陆上主要通道。

1.png

璞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展休闲度假游的重要载体

    传统意义上的古道,许多功能开始隐退,有的渐渐消失在荒山野岭,但古道的文化价值在不断被挖掘和整理,成了一种“草丛中的文化”。在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理念中,古道文化又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说到古道,就要提古凉亭。凉亭供过往行人歇脚、乘凉或避雨,是古道上的“标配”,就如现在公路旁的加油站。诗仙李白留下的佳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读来画面感强,也让人领略到古道上诗词文化的风韵。

    古道沿途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璞信古道上的东坑村都要过修路节(村民称作“路会”)。那天,像是约好了似的,外出务工者大多会赶回来自发参与古道修复、铺桥筑路等活动。当天活动人员的用餐,则由本年度村里娶亲、添丁的人家负责解决,他们摆上酒席宴请大家,具体排席由抽签确定,平时小有积怨的人也不得拒绝同席。

    保护、开发古道资源,对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乡村、寄托“乡愁”,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人们更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无疑为古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邓永平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常山常住人口259966!衢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出炉
下一篇:王永明同志为常山县人民政府县长候选人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