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新闻网2月13日讯(通讯员汪峻 胡江平) 2月12日上午,常山县青石镇大塘后村与澄潭村交界处,占地60亩的大澄潭碧波粼粼,村民徐运根撑着小木船荡漾期间,正在给新放养的鱼苗喂食。他说,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烂橘漂浮、蚊蝇乱舞的臭水塘,如今却是水清塘美鱼儿肥,这是两村携手治污带来的变化。
大澄潭属于澄潭村,但周边住户却多为大塘后村民,在镇里的引导下,两村结成“同盟”,共护一潭清水。今年,澄潭村向县里争取了水塘加固项目,大澄潭原来的土堤将换成石堤,防止泥沙冲入;而作为胡柚种植贩销专业村的大塘后村,则在潭边建立水泥池,专门堆放烂胡柚,并安排保洁员每天清运。正是在两个村的共同呵护下,大澄潭发生了大变样。
大到河流、湖泊,小到水库、池塘,周边往往有多个乡镇、村庄,治污要取得实效,必须把各方力量拧在一起。“五水共治”中,常山县在摸清县内水系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治污,注重引导同一水系、同一库区有关乡镇、村庄之间的相互协作,在方案制定、行动部署、后续整改等方面互通信息、相互协调,抱团治污实现整体推进。
协作之外更有监督。在东案乡弄坞村,村支书江土有一早便来到村口的上源溪,河道里横拉着一张网,拦着几个塑料袋和饮料瓶,他立即通知上游呈东村保洁员前来清理。这是东案乡创新推行的河道拦网式分段治污,沿河各村河道两端设置拦网,挡住上游垃圾进入也拦住本村垃圾流出,各村负责本村流域内的河道保洁,并接受下游村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