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意得以舒怀——画家莫晓卫侧记

2014-01-10 10:00:24 作者:

关注:501次

    

  莫晓卫作品《蹦床》

  莫晓卫作品《背书图》

  上月底,原位于衢江畔信安阁的三衢画院乔迁至市区衣锦坊18号。同时,“北山有木——莫晓卫中国画展”在内举行。

  莫晓卫现供职于市文化馆,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衢州市政协三衢画院院长、衢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曾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

  21金维他

  1970年出生的莫晓卫别号老木,读书那会儿,成绩平平,就是能画,于是班里出个黑板报什么的,都是他干。老木正统的美术启蒙得益于原常山工人文化宫的傅永达老师。素描、色彩、速写等,学了一大通之后,1989年老木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老木所在106寝室是当时浙师大美术系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现在大多在浙江美术界崭露头角。2001年,106寝室还搞过一次回顾展。

  回顾学画的经历,老木说,1990年是一个转折。那一年,老木身无分文地跑遍大半个中国。为不让母亲担心,老木“哄”母亲,他只是去同学家玩玩。带上六筒胶卷、若干毛笔,老木上路了。从上海到西安,从剑门蜀道到重庆大足石刻,老木在作一次没有地图的大地采风,当然,所有的火车都是“混”上去的。

  有一次,老木孤身来到重庆大足县,从县城到石窟群有30多公里,身上没有一个铜钿的老木拦了两个多小时的货车,也没拦到。30多公里的路,背负着近50斤的大包,老木脚都走肿了。更重要的是饥饿一寸寸地吞噬着他的胃囊。还好,老木出来时,备了些21金维他。老木笑道,用补品充饥,平生可能仅此一次。

  可是谁又能说,在社会的“熔炉”里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多识百样娉婷、会意千种风情,不是精神的“21金维他”?

  独得天趣

  1992年,老木回到家乡常山从事美术教育。2003年,老木调到原市群艺馆美术指导部工作。

  老木说,中国人物画自东晋顾恺之至唐五代顾闳中,已达到了中国人物画的高峰。在技法上,老木继承了传统的须眉勾勒、皴擦晕染。在艺术表现上,老木虽没定型,但大致有一个明晰的主题:独得天趣。

  老木说,宋以前的人物画大抵身材魁伟,长脸美髯,显示出一种超脱、豁达大度的精神面貌。而宋以后的人物画大抵是山水画的背景,只寥寥数笔,显现出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孤独或疏狂。而老木所追求的境界正是介于两者之间。如老木的《世说新语》系列,有一幅“会心处不在远”的小品画。整幅画的人物勾染得体,蓬松的须发好像是从肌肤中生出来的,人物的衣纹组织得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在用色上也很见匠心,绚丽的色彩中,间隔大块的“飞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老木说,《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大度和八大山人的“冤”气,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但在广泛汲取别人营养时,他想另辟蹊径,他要表现的是一种悠远的自在、自得。也因此老木特别喜爱魏晋人物,“竹林七贤”的清谈、清远、散淡,很适合老木的精神气质。

  从“北山有木”展出的50多幅作品看,老木有点“野狐禅”。他会偶尔关掉通信工具,一个人躲在山里和老农一起“体验”生活。老木说,如果他的画能让人微微一笑,像“世尊拈花,迦叶一笑”那样,那他就很高兴了。老木不喜欢画中的“愤”气,更不喜欢画中夸张的“搞笑”,他只要你会心处微微一笑。

  记者巫少飞

上一篇:常山:劝退劝来新项目
下一篇:常山外贸经济逆势飘红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