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辉埠镇宋畈村有10多户村民是姓三点水的“淩”,而《常山县志》1990年版姓氏篇中只有两点水的“凌”,再从宋代人编写的《百家姓》中查找,也只有两点水的“凌”。那么,这个三点水的“淩”是怎样来的呢?
据说北宋末年(1126年),新安江山区的碣村凌姓人氏办了一座私塾,年刚13岁的凌保山和15岁的表兄江河海同窗共读,晚上还同床共眠,友谊甚笃,交谈无忌。
一天晚上,表兄对表弟说:“保山,你们家吃水用水也太节省了,每个男人只分配到那么两点水,还不够我一口喝。你看我们家吃水用水多阔绰,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
“是的,表兄。你们家有口大水井,水源充足,用水方便,而我们家要到远处小溪里去挑水,来回一趟要走半个多小时,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家吃水用水要节省些。”凌保山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
“我不是这个意思。”表兄回了一句。
“那是什么意思?”表弟疑惑地反问。
“这样吧。”表兄诡秘地笑着说,“我们两人都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纸上,你再对照看一下就知道了。”表兄故意同表弟开个玩笑,让他去猜。
于是,两人立即把自己的姓名写出来,放在桌子上:“凌保山”和“江河海”。
凌保山看了两个人的姓名,恍然大悟地说:“原来表兄的姓名共有九点水,而我的姓名只有两点水。”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就拿起笔在“凌”字上用力加了一点,说:“现在我也有三点水了,是你的三分之一。”
“不行,你自己加上一点是不能算数的,人们不会认可。老先生说过,中国文字是古人仓颉创造的,只有圣人孔子或当朝皇上才有绝对权威可以改变一个文字的字形,其他任何人企图改变它都是无效的。”表兄向表弟说明情理。
“可是现在创造文字的仓颉和圣人孔子早已不在人世了,当朝皇帝正大难临头,自身难保,而且又不在京城,那这个“凌”字叫谁来加一点呢?”表弟显得无可奈何。
“你真想要改变这个“凌”字的形体,那就要看你今后如何用心用力,如何立志做人了。”表兄诚恳地鼓励道。
从此以后,凌保山更加刻苦学习,知识大有长进,待学业结束,就从事经商行业———专营贩卖木材生意。当时已是南宋王朝,宋高宗赵构为了贪图享乐,过苟且偷安的腐化生活,在京都临安(今杭州)城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极需大量的木材。凌保山看准这一大好商机,就从外地多次把木材运到临安去出售。一天,他从宫门外见到一张告示,大意说:本朝建造王宫,急需一株长十丈,粗一丈的大樟树,用来做王宫正厅的横梁。如有谁家客商能够及时提供,朝廷将大有奖赏。凌保山得知这一信息,就连夜赶回家乡,与同宗的族人商量,自愿用重金将祖坟边的一株够标准的古樟树买下,砍倒之后,即刻运往临安,为建造王宫所急需。不久,宋高宗闻知此事,心中甚喜,即日召见凌保山,说:“凌保山,你为建造王宫,解决了一个大困难,是有功之人,朕要奖赏你白银一千两,以资鼓励。”
凌保山听罢连忙叩头谢恩,说:“谢万岁,小民不需要这一千两白银。”
“你不稀罕白银,那就赐你一个县令,到淳安县去任职吧!”宋高宗改变主意,带有迁就的语气说。
“再谢万岁。小民也不想为官做县令,只愿做个平民百姓,永远过勤劳朴实的农村生活。”凌保山再一次叩头拜谢皇上。
宋高宗听后,意外地问道:“凌保山,你一不要白银作奖赏,二不愿为官做县令,那么你想要求朕什么呢?”
“禀告皇上,小民凌保山只求万岁爷在我的姓氏‘凌’字上加上一点,不但我个人心满意足,而且我们整个凌氏家族都万分感激不尽。”凌保山诚恳地回答皇上。
宋高宗见凌保山态度诚恳、心地善良,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真实地表现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龙颜大悦,于是就点头应允,欣然命笔,用朱红大笔在凌保山的“凌”字上庄重地加了一点,即成了新造的“淩”字,并盖上玉玺,赐与凌保山收藏。
从此以后,淩保山及其整个宗族皆姓“淩”。他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美好愿望。这一历史故事代代相传,以至今日。社会上再无他人敢揶揄或谑笑“淩”氏缺少吃水用水了。遗憾的是,《百家姓》中至今仍然没有补进三点水的“淩”姓。
如今有人编了一首儿歌,热情地赞扬淩保山的无私奉献精神:
宋畈淩氏御笔点,历史掌故千百年。 人生不为名和利,甘将大树作奉献。
通讯员徐德河/文 王顺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