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石镇政府所在地溪口往东南方向是一条山垅,沿着一条路面6米宽的水泥道行进4公里,有一个叫古塘的自然村,该村百多户人家散落居住在一个宛若池塘的地形上,而村里原本就有一口古老的池塘,早年村民洗涤用水多在这口池塘,故而叫出了名。
古塘村口原有5棵数百年的古樟,因大集体时的破坏,现只剩下3棵。这是古塘自然村的村口树,也是进入桥亭的村口。通往桥亭的路,曾是一条辉煌的官道。在常山通衢州的公路开通之前,除了水路通衢州外,由于九龙山段乌鹰山的阻隔,所有走陆道者都需经桥亭、飞碓、溪上出游林而行,这条路也被称为官道。在村里筑水泥路之前,二米宽的官道上,多处可见以鹅卵石整齐铺设,路中心有一块较大且平整的鹅卵石作路中心,一直向前延伸。
桥亭村口的几棵古樟,将进村子的一段道路遮蔽得严严实实,使人不易发觉里面有一个3000多人的村庄。更重要的,这些古樟为进出桥亭的过往行人或挑夫提供歇息乘凉好地方。古樟树下,有一土地庙,能为过往者提供避风躲雨场所。
进村的道路原本往正南方向,过了村口,路突然拐了弯,向正东方向延伸,这时,也才能发现桥亭真面目。
桥亭原有周家坞、中心、桥亭、湖山4个行政村组成一个片,经2013年撤并后,成为现在的桥亭村。顾名思义,桥亭是有了许多的桥和亭才得名,也才有了诸如里桥亭、外桥亭、上桥亭、下桥亭、桥亭岗、拱桥头等地名。桥亭现有大大小小的桥10多座,现存的石拱桥就有4座,原来还有双孔石拱桥,在2011年“6.19”洪灾中其中一孔被冲毁。这些石拱桥基本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建为木桥,后改为石砌石台的石拱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叫“选德桥”的单孔石拱桥,桥长15.4米,宽4米,高3.85米,石拱桥建成后,为了方便村民夜间通行,又在桥端建起了亭阁,在亭阁内点起油灯为过往行者照明。如今,虽然亭阁被毁,也不再有油灯为过桥人照明,但在石拱桥的两旁装起了路灯。

里山溪:一条有灵性的山溪
桥亭村,多沿着一条溪流而建,因溪流源于常山与江山交界的海拔800多米的石龙岗大山里,得名里山溪。里山溪主流长27.8公里,丰水期平均水面宽5至7米,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97米,流经九龙山后汇入常山江。
里山溪流出大山后,自西南向东北穿越一个周边由诸多不高的山包围成的椭圆形盆地,并将盆地一分为二,村庄就建在这个溪流穿村而过的盆地上,清沏的溪流为村民提供洗涤和用水方便的同时,也给村民耕种劳作和来往交流带来了不便,因而,就不断有石墩、木桥、石桥、水泥桥架向溪流对岸,跨越溪流阻隔,这也是造成桥亭多桥的地理特征。村庄沿长长的溪流而建,桥亭也被称为桥亭源。
洁净的山溪是富饶的,大大小小的顽石填满了溪床,而在顽石下或缝隙中,多有鱼虾或螃蟹隐藏其中。每至夏秋时期,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光着脚丫,到石块底下抓鱼摸虾,或拣青蛳。近些年,乡村人也兴起了玩石头,到溪里觅奇石、寻宝贝的人也时有出现。早年,乡亲们常在溪中捉到甲鱼,那玩艺可是百分之百的野生。溪中有个叫木勺坝的地方,因为灌溉需要,用石头垒砌,使河床抬高,然后再筑坝,形成更高的落差。但山洪暴发时,洪水满过石坝,冲向坝底,使坝底形成一个木勺形的深潭,那潭水深有三四米,却能清沏见底,潭水面上,常有甲鱼浮在上面,发现有人路过,匆忙钻进水里,躲藏到石洞内。常有叉鳖者在溪边守候,发现鳖儿出洞,就出其不意地用钢叉下手,也常有两三斤重的甲鱼落入叉鳖者之手。
每至丰水期,山溪就会显得特别欢快,离山溪数百米远,就能听到溪水哗啦啦的呼唤声,其灵性已显现无疑。走近时,便可见其笑容可掬,歌声不断,其执着的喧嚣,会带走一切烦恼和沉闷,让人变得愉悦而轻松。也许山溪的鱼虾因长期在清亮开明的环境中生长,养成了其不畏首缩尾,不躲躲藏藏的个性,当它们见到人类走近时,并不东躲西藏,也不惊慌而逃,而是在清亮的水中悠然自得,大有“胜似闲庭胜步”的从容。当你步入水中时,小鱼虾还会亲昵游向你脚边,不断地亲吻着你的小脚丫,这大概就是城里人说的鱼疗吧。当然,其在水中的活灵活现足以能够防范你的抓捕,相反,当你用手数次抓捕皆告失败时,便会产生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走进山溪,你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顺着山溪朔流而上,是山溪的源头,其实,山溪的源头并没有溪,有的只是喷薄而出的处处涌泉。有了那几十处、几百处涌泉的分流汇合,汇合分流,从而形成了放荡不羁,奔流不息的溪流,那溪流为了一个目标,在山谷中回旋转折,在岩逢中碰撞跌落,互相追随,互相融合,用整个生命养育他人,滋润土地,最后却无声无息地汇成江河,融入大海,没有丰碑,无需褒奖。

大湖山:一座令人敬畏的母亲山
大湖山,原名长山,又名常山。据县地名志载:唐咸亨五年(674年),分信安重置县时,以此名县。也就是说,有了大湖山才有常山。毫无疑问,大湖山是常山人的母亲山。其山有6峰,最高峰海拨895.4米。对桥亭人来说,大湖山则是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靠山,湖山深处不仅植皮良好,水源丰富,而且山地肥沃,早年,有不少村民在山中开垦种植山玉米,收成颇丰。桥亭3000多人口的饮用水,数千亩土地的灌溉,牲畜饲养用水,无不来源于大湖山。大湖山的地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湖山驻空军地勤部队后被叫响的,而在地图上大湖山则被叫做湖山或头塘。湖山因多生一种名为长山的药材而得名,山上的灵芝仙草也不乏有之,至今还有人上湖山攀悬崖峭壁采名贵药材。明朝学者詹涛,在隐居湖山下攻读时,见多有上山采药者,随写下:“径僻人稀到,山幽地最灵,药苗生异种,题品识多形。”
湖山的知名度还见于有关史料:宋代学士米芾在《送王涣之彦舟》中写道:“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洲,棘壁湖山两清照。”清乾隆年间,常山贡士邵志谦在《定阳山水赋》中记载:“逍遥游客,驱车姑蔑之邦,弭节定阳之野。托景物而情移,缅湖山而心写……”
从湖山向东南延伸有一条长10.5公里,宽0.5公里,平均海拔850以上的岩石山岗,该山岗山势险峻,巨石连绵,如巨龙卧伏天边,因此,被称为石龙岗。沿着山岗相隔数公里,分别有三处可以耕种的盆地,每个盆地中都有一个长年积水不涸的水塘,分别被称为头塘、中塘、尾塘。旧志对湖山的记载是:“绝顶有湖,广可数亩,中生巨鱼,有石环绕如城。”虽后湖多被改为良田,仅有小泽几十平方米,但岩石环湖如旧。
因有良田和水源,早年在头塘、中塘、尾塘都有山民居住、耕作,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据传,有居住尾塘的山民,经多年养殖和耕作,积聚下大笔财富,家中藏有黄金椅18张,此消息被山外强盗获悉,一日晚上,一伙强盗趁黑夜到财主家打劫,财主灵机将18张金椅子全部抛入门前水塘中,金椅子渐沉水底。强盗岂敢如此罢休,雇用劳工扛来多辆水车,同时开车,三天三夜后,塘水渐浅,正当强盗们为将得到黄金椅而高兴时,突然乌云翻腾,雷电交架,倾盆大雨将渐干的池塘又注满了水。强盗继续车水三天三夜,结果,到第四天又是雷雨大作,塘中水满如初,强盗不得不承认:取此财富天理不容,此财富不属他们,只好悻悻作罢。此后,那18张黄金椅就淹没在尾塘中。
桥亭村原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在湖山,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因上山道路遥远,生活艰辛等原因,相继搬迁至桥亭落户,现还有五六户人家依然住在山上。只要天气晴朗,站在远处可以清晰看见大湖山那高耸的山峰和按装在峰巅的雷达站,那延绵的石龙岗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横卧蓝天下,远远眺望,那就是天边。
大湖山驻军营房建在最高峰下的一个小盆地中,即头塘。1979年通军用公路前,驻军基本从桥亭方向徒步登山通行,所有军用物资都得靠人工运送,因上山的道路多崎岖、弯曲、陡峭,驻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每年当地政府都要动员大批民工为驻军修路,运送粮食、器材、油料、弹药等物资,桥亭的青壮年劳力自然首当其冲,也因此涌现出许多军民鱼水相依的动人故事。
如今从桥亭登大湖山,徒步的路要比以前少了一半,车子可以到达大湖山下的里桥亭和池茶,从那儿再登山,只要个把小时就能到驻军营地。但要到达峰巅,仍需攀登40分钟。如果想要徒步去中塘、尾塘,则还需化两个小时。如果从江山四都方向自驾车上大湖山,则可以驾车走机耕路去中塘、尾塘。如果客人们有兴致,登母亲山时也不妨去中塘、尾塘一游,也许在尾塘的沼泽中,能发现被淹没的黄金椅呢。
紫云洞:一个神秘莫测的岩洞
紫云洞,位于桥亭的一个风景点,也是常山一个有名的景点,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游紫云洞曾在县城风行,学校里的孩子们利用周末,骑自行车游紫云洞成为一种时尚的郊外活动。因此,有经营理念的村民将村里刚通照明的电路接进了紫云洞,当时,每人收门票1元。尽管价格低廉,但对当时解决温饱仍有困难的市民来说,还是一个负担,加上一些配套设施未能跟上,经营一段时间后歇业。这也是我县第一个个人开发经营开始收门票的景点。
从青石镇政府至紫云洞只需20分钟车程,车子入桥亭,在一段缓坡盘山公路上来回转折,而后,进入一条狭长的山谷,车行其间,两侧群峰掠眼,巨岩惊现,山峦叠翠,峰回路转。给我们领路的村主任告诉,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小黄山”的紫云洞风景区。车过一个叫黄金坞的村庄,那路顶,苍天蔽日的古柏,昴然挺拔的劲松,惊险万状的突岩,伴着那“哗啦啦”川流不息的山涧清溪……无不将“小黄山”的味儿呈现给来者。
“如果说大湖山是常山人的母亲山,那紫云洞则是点缀在母亲山上一颗璀璨明珠。”年轻的村主任对重新开发紫云洞很有想法,他相告:紫云洞位于一处叫赖家自然村对面岩石山上,海拔500多米,其山脉属怀玉山脉余脉的一段,在湖山西北侧,属石灰岩地貌。因紫云洞地理位置处于两山之间,平时多有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两山之间时,洞口常呈现出道道紫色光芒,是一处有名的“云洞紫光”景点,紫云洞也由此得名。
“可惜,你们来晚了,此景已时过景迁喽。”村主任有些遗憾地叹息。
说话间,车子已到紫云洞前面机耕路上,朝前望,近处山上尽是青青翠翠,树壮叶茂,果挂满枝的胡柚林。“因为两面高山耸立,挡住了寒潮的侵入,又受山中紫光雾气的滋润,阳光足,湿度高,柚树不仅结果率高,而且果形好,糖份浓……”村主任解释:据旧志载:紫云洞又称禹明洞,该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内有石灰岩、钟乳石,景物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看来,紫云洞天还真是块风水宝地,来者不枉此行。
再看那山上布满突兀的岩石上,爬满了青黛碧绿的紫藤,那紫藤垂挂在紫云洞口,就象一幅从天而降的绿色长画。趟过一条哗哗溪水的山溪,攀上30多米的草中曲径,就到了洞门口。猫腰进入洞口十米远,来到一处宽敞的“大厅”,村主任停下介绍:从大厅可通向好几个洞,有的洞互相连通可以回转,有的洞一直往里通,究竟通到何处没人走到头过,所以,大家发现洞中之洞不要随便走叉洞。村主任一席话,为紫云洞增添了许多神秘。用手电四周探照,厅内高宽空旷,平行中,洞中有洞;小坡处,洞上有洞,洞洞相连,洞洞相串,让人不知道该先游哪个洞。
“当……”一声浑宏且余音悠长的钟声从前面传来,村主任说,这是有名的景点:紫云石钟。见一片形如悬钟的巨石,凌空倒挂,上面多有被游人敲击的斑痕,拣块石头击之,果然余音萦绕洞间,良久不散。在一个“洞田云梯”’的景点前,能看到一片层层叠叠的梯田坐落在石台高处,一丘丘田面错落有至,田埂纵横穿越,曲折环绕……据传,铁拐李曾在此种过良田,大获丰收,救济广大穷苦百姓。
摸着匐卧的巨石狮,走过一段稍窄的“径口”,再往前,就可以听到滴滴嗒嗒的水滴声,此处是钟乳石发育良好的一个洞厅,有迎亲的花轿,高悬的宫灯,并蒂的莲花,如云的蘑菇及一些酷似神兵天将、飞禽走兽的乳石造型。“因为没人管理,许多形象逼真的乳石珍品被游人破坏和盗走。”村主任惋惜地说。
沿着左边的洞进去是一口“龙井”,井有多深,没人探测过。再往前,可以听到潺潺流水声,那溪流迂回曲折,无头无尽,因为有的地方狭窄的难以通过,所以,从没人敢沿溪走头探源,传说这条溪通到隔山的江山大陈……
出紫云洞口,总让人觉得游兴未尽,留在心中神秘太多,总想有一天能让其大白于天下。

大佛殿:记忆深处的欢乐地
咸丰年间,桥亭郑氏人丁兴旺,生活宽余,为当地一大宗族。郑氏祖师爷郑明德是本宗德高望重的族领。由其牵头,与江山大陈乡的一位汪姓大财主协商,拟在其位于桥亭地方中心的大田里建一座集烧香拜佛、族人聚会、班子唱戏等大型活动于一体的大庙堂,起名大佛殿。汪姓财主认为:如此大型公益活动,理当持支,表示需要多少大田分文不收地无偿捐助。有了汪氏财主的屋基地支持,郑明德开始动员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捐资,并动工兴建起了这座占地约法1300平方米,有大小90多根柱子落地的宏伟建筑。
大佛殿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褐瓦,外墙粉刷成白色。朝正西面,有中间大两侧小3个门,中间大门为石墙门,高2.5米,宽1.5米,两侧小门为顶端半圆形的砖砌门,高2米,宽1.2米,三个门的前面,均用鹅卵石铺砌成5级台阶,每个门顶以青砖褐瓦挑檐,檐下绘制精彩壁画图案装饰,大门顶正中镶嵌在墙间的青石板上有“大佛殿”字样。
大佛殿里面共分三井,第一井为戏台,其地形相对比二、三井稍低,主要是方便观众观看演出。戏台高1.6米,底下以24根周长为二尺粗的杂木圆柱作支撑,每根柱子下面填有比柱子截面更大的石墩,柱子上面有横梁连接,横梁上面铺设小碗口粗的杉木实穿的条木舞台台板,舞台台面宽敞、结实,在上面行走富有弹性。舞台两侧建有略高于台面的伴奏台,供乐队使用,舞台后顶端为阁楼大妆间,正上方为向上凹陷的八角井字形木制吊顶,舞台向后两侧的三分之二处,是两间厢房,主要用于演员化轻妆和幕后休息。戏台前左右边两层为厢包房,是从前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看戏的地方,楼上的厢包房也称为酒楼。舞台倚门梁为梯形弓梁,梁下两端分别各有一对用樟木块雕刻而成的“狮子滚球”和“梅花献鹿”牛腿,雕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倚门梁上方为天井屋顶一侧,雕梁画栋,四角飞翘,突展空间。
大佛殿的第二井为主井,与第一井中间以天井相隔,从天井入二井需登4级台阶,是一个能容纳上千人观戏的大厅,中央以16根双人合抱粗的大杂木柱子支撑,每根柱子高约10米,下面填有40公分高,直径1米以上的圆石墩。主井梁、栋、拱、枇均以木料雕刻,多为各种传说和历史人物,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一些名木花草,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据今年76岁的郑氏后人郑家汝介绍:桥亭戏台建成后,曾被称“常山东门第一戏台”,许多班子都非常乐意来桥亭唱戏,每年过年时戏班子从正初三进场,一直要演唱到正月十五之后才离去。在革命样榜戏盛行的年代,戏台上每周都有一二台样榜戏演出,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也百看不厌。
与第二井连在一起的第三井是佛龛台,台高1.8米,宽3米,分正台和左右台,正台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其笑逐颜开、笑容可掬的体态无时不在提醒人们:应该心胸开怀地对待每一天。左右两侧为神态各异的八大金钢,其怒目圆睁、执杖在手的神态,时刻镇压着一切邪恶。大佛殿南、北各开一个侧门,北侧门连着3间附房,供看守佛殿的人员居住生活。
解放后,大佛殿被征用作桥亭完校,1955年,佛龛和佛像于被毁,“文革”后期,因学校扩建,大佛殿被拆除建校舍。大佛殿曾经的辉煌虽然就此结束,但它留给桥亭人记忆深处的欢乐和神圣却永远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