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浮河村干部强攻集镇“三改一拆”

2014-04-18 09:31:54 作者:

关注:505次

    

 

由“带路”变“干事”

浮河村干部强攻集镇“三改一拆”

两个月拆除20余处、1400多平方米阻梗街面的“历史遗留”建筑

  4月14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大桥头乡集镇上看到,宽阔的道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十字路口的车辆、行人来去自如。“这里原来很挤很挤,路面被很多棚子、菜摊占着,又脏又乱,车子一多就堵得一塌糊涂,走路都下不去脚。”浮河村58岁的村民詹海根告诉记者,棚子拆掉后路就宽了,环境好多了。

  浮河村是集镇所在地,由原上新屋、花厅、詹家和大楼底4个村合并而成,现有村民3100多人。多年来,农户纷纷在老房子后面建新房,老房子则保留下来出租开店铺,于是形成了一个道路两旁高大的房屋前都有一幢矮房子的怪现象。“这是历史遗留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拆过一次,后来又重新建起来了。”浮河村党支部书记郑建平介绍,道路拥堵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春节期间,常山至东案修桥造路而封道,车辆均从集镇行驶,很不安全。他说:“乡里想了很多办法,但村子合并前,4个村的村民意见不统一,这个‘老大难’问题让人束手无策。”很多村民向乡里反映集镇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现象,乡干部们很着急,但想拆又拆不了。“好几户村民说他们有土地证,房屋审批过,不能拆。”郑建平说,就算乱搭乱建的农户,把棚子、店面拆了,也会影响生计,情况十分复杂。

  “集镇是‘三改一拆’、‘创建无违建乡镇’的重点,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拆掉。”乡领导班子铁定了决心,2月13日,乡干部会同村干部一起召开会议,想办法、谋举措,下定决心要啃下“硬骨头”。乡村干部们首先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查清面积、家庭状况等,将需整治的“历史遗留”建筑进行分类处理。对未办手续的棚架进行强拆,对有手续的店面进行置换。恰逢县交通局建公交中心站,乡干部多次与交通部门交流对接,一个周后,新建一排店面被纳入规划,建成后正好用于置换农户被拆除的店面。

  万事开头难。2月下旬的一天,村两委干部走进了在浮河桥东南面的理发店。“理发店处在集镇重要节点上,要顺利拆违,这是一个突破口。”郑建平说,理发店一年的租金要4000余元,店主一开始很不愿意。可是,郑建平凭着与店主多年的交情,天天上门做思想工作,分析利弊。一个月后,理发店终于拆除了。

  “我们这次能够顺利整治集镇,村干部功不可没。”乡干部在总结做法时说,原来“三改一拆”,都是以乡镇干部为主体,村干部大多起“带路”作用。这回,乡干部们动员村两委班子,真正硬起来,挑起责任,从进村入户做思想工作、签协议、雇人雇挖机到拆房子,都由村干部全权负责。“这也是行政村调整后,村干部履行选举承诺的好机会。”农业副乡长徐家有告诉记者,乡里给村干部分析梳理,让村两委的思想达成高度一致,自觉投入“三改一拆”。

  由“带路”变“干事”,村干部积极发挥战斗力,成了“三改一拆”实施主体。白天,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宣传政策;晚上,乡、村干部召开闭门会议,商量白天碰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二天,村干部们又带着办法找村民。“钉子户”怎么拆?村干部动用一切人际关系,天天上门做工作。“马路菜市场”怎么解决?村干部们召集几个村民,将村民活动中心改建成临时菜市场,又大又宽敞。店铺拆了百姓没了生计怎么办?村干部马上帮助店主找其他农户租店面。拆违过程中,越来越多村民的支持更是让村干部坚定了“三改一拆”的信心。就这样,两个月的攻坚,拆了20余处、14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拆棚架,并对拆后土地进行分类处置,用于道路绿化、亮化等。”徐家有说,浮河村干部组织6位村民成立了集镇管理巡逻队,每天巡查监管、维持秩序,防止乱搭乱建、交通拥堵反弹。乡里还联系了设计单位,将沿街店面按照统一规格进行“装修”,提升集镇品位。

  采访手记:

  “三改一拆”浮河有经验

  “三改一拆”是全县重点工作,自开展以来,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入“拆违”,取得很大成果,但是一些“钉子户”、历史遗留问题、集镇整治等“老大难”问题,许多地方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大桥头乡浮河村却有经可取。

  不同整治类型进行分类处理;以村干部为实施主体、乡干部为工作主体,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动用一切关系做工作,乡、村干部联合作为;在拆的同时,尽最大努力维护群众利益,获得群众支持和信任……这些就是大桥头乡攻坚集镇“三改一拆”的“法宝”,值得学习推广。

上一篇:常山整治工程建设领域不法行为
下一篇:为治怪疾试毒品 浪子回头获新生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