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声杂谈
分享 搜索
>

常山版“梁祝”

2014-10-29 08:31:12 作者:胡柚娃 微信

关注:809次

 

王琼奴和徐苕郎的故事

0.webp.jpg

父亲犹豫,族人献计选女婿

王琼奴二岁时丧父,母童氏携带琼奴改嫁给本村富人沈必贵。沈无子女,所以很爱护琼奴,视同亲生一般。他不惜花费银两请来私塾老师,在家教授琼奴诗书和技艺。
  琼奴年十四岁时,能歌善舞,又懂音律,诗词歌赋,容颜女红,样样皆优。附近一带许多人家都争先恐后来求婚,其中同村的徐从道、刘均玉两户人家最为迫切。
  徐从道本是官宦后代,现在却是清贫户;刘均玉过去清贫,但如今富甲一方。徐的儿子叫徐苕郎,刘的儿子叫刘汉老。这两位俊俏少年都与琼奴同岁。沈必贵对这桩亲事十分犹豫,他想:如果许给刘汉老,则自家的地位显得卑微;如果许给徐苕郎,徐家又很穷困。因此,他迟迟不能确定应该许给谁。
  一天,沈必贵把这桩亲事告诉族人。族人说:“只要看中一个好女婿就行,不要讲究其他条件。”
  那么,如何知道对方少年是个好女婿呢?
  族人建议,让沈必贵准备一桌酒菜,招待徐、刘二位少年,再请几位族中的老前辈,在幕后仔细观察,一则看他们器度如何,二则试探他们是否懂诗词典故,然后择优选取。
  到了二月春暖花开时,沈必贵备好酒筵,把村里有名望的长者都请来。刘均玉、徐从道也各自携带其子前来。族人与刘、徐父子围成一桌,边吃边谈,只见刘家少年服饰外表较整齐,举止言谈尚好,但拜揖谦让之礼节较差,未免有点骄气。再看徐家少年眉清目秀,言谈儒雅,衣冠朴素,举止自如。
  族人中有位老秀才早已看出二位少年谁优谁劣。沈必贵表明:“这桩婚事由尊长主持,确定姻缘。”老秀才说:“古时候民间择女婿有许多种方法,例如:射屏、牵丝、设席等。我想用别的方法来选择。”说毕,呼喊二位公子到厅堂前,指着墙壁上挂着的四幅人物画说:“二位公子,你们稍微考虑一下,再发挥你们的奇思妙想,把这四幅画各配上一首七律诗,如何?”
  刘汉老平时喜欢玩耍,懒得去读书学诗,久久一言不发,一字难写;徐苕郎则从从容容,胸有成竹,拿起笔,不一会儿将四首七律诗写成呈给老秀才,老秀才看完啧啧称赞。
  刘汉老见状,涨红了脸,一言不发。其父刘均玉见儿子手足无措,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在众人面前丢尽脸面。父子俩竟不等酒宴散席就悻悻然逃离而去。于是众族人合议,一致挑选徐苕郎为优。当场,苕郎的婚事就这么确定了。
  诗词传情,遭人妒忌惹来祸
  苕郎向琼奴求婚,聘礼送出不久,沈必贵爱护女婿,还把他接到家中,请来一位塾师继续教授他儒学知识,希望他将来能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
  有一天,琼奴母亲童氏小病在床,苕郎入房问候,巧遇琼奴,见其姿色绝世,不胜惊喜。苕郎离开房就用红笺一幅托婢女转送给琼奴。琼奴拆开一看,却是空纸,内无一字,并不气恼,反而含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回答苕郎:
  茜色霞笺照面赪,玉郎何事太多情?
  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
  苕郎读了诗后,太过高兴,他把这首诗拿给刘汉老看,还夸赞琼奴有情有义。这一举动引起刘汉老的忌恨,他立刻将此事告诉父亲。
  刘均玉不但不责怪儿子学无成就,反而还切齿痛恨徐苕郎和沈必贵。于是心生歹念,捏造罪名,诬告徐、沈二人。
  之后,徐苕郎、沈必贵被分别流放到辽阳、岭南服役。从此天南地北,互不相闻。服役期间,沈必贵病死,家道中落,童氏和琼奴只好在驿站路旁搭一间茅草房,靠酿酒、卖酒度日。在这艰难困苦之中,琼奴不再有昔时容貌,但其气质终究比其他姑娘好得多。
  军官发威,想娶琼奴做小妾
  当地有一位恶军官,人称吴指挥,有钱有势。他见琼奴貌美出众,想娶来作小妾。童氏以琼奴已许苕郎为借口,尽力推辞。吴指挥却不顾情理,派媒人前来说媒。
  吴指挥第二次派媒婆传言时,还施加官府的压力,说:“如果不愿意,就把你们母女流放到边疆去服役。”童氏惧怕吴指挥的淫威,不得已只好让琼奴答应。但琼奴大声哭泣说:“徐门遭到人祸,本是我引起,如果我与吴指挥结婚,我就成了背信弃义之人。我宁死,也决不背信弃义。”说完,当即赋词《满庭芳》一首,以表誓言。
  当夜,琼奴在房中自缢,幸好童氏及时发现,将琼奴救活。第二天,吴指挥知道此事,大发雷霆,立即派小兵前去把琼奴家的酿酒器打碎,并将他们母女赶到别处,使二人受尽折磨。
  那时候,驿站里面有一位姓杜的老差人,是常山人,与沈必贵相识。他见童氏母女孤苦伶仃,无处安身,就将驿站里一间破草房借母女俩安身,苦度岁月。
  苦命鸳鸯,驿站意外喜相逢
  一天,有四位穿军装的人来驿站投宿,老差人杜君问他们从何而来。他们说:“我等数人属辽东某卫总小旗派遣,出差到海南去带领新兵,今天暂且在此住宿。”军人说的话被房帘后的童氏偶然听到,她见其中一位穿便衣的少年姿态有些拘束,不像个军人,并且面色有些凄苦。
  童氏心生怀疑,立即走出房门问那少年何许人也?他回答说:“我姓徐,名苕郎,浙江常山人。数年前家父曾礼聘同村沈必贵的女儿与我为婚。但未成亲,我们两家发生冤屈之事,互不相闻好几年。今天来到驿站,见妈妈的相貌很像苕郎的岳母,所以不觉感到凄苦悲伤。”童氏又问:“沈家今在何处,她女儿又叫什么?”徐苕郎说:“沈家女儿名叫琼奴,我不知道她现在住在哪一个州郡,很难寻找。”
  童氏听了徐苕郎这一番话,就进入房内告诉琼奴,说:“这真是天意啊!苦难之中竟然还能相逢。”
  第二天童氏又细问那少年,果然是徐苕郎,今已改名叫子兰,尚未完婚。童氏一把抓住苕郎的双手,大声哭道:“我就是你的丈母娘,你的老丈人已死,我母女二人死里逃生,想不到今天还能与你相见。”
  童氏将这一段奇遇告诉驿站老差人杜君和徐苕郎的三位同伴,他们听了都叹息不已,认为这是前世姻缘,表示祝贺。老差人出钱购买礼品,帮助徐苕郎完婚。夫妻洞房之夜,既喜又悲,琼奴向苕郎诉述遭遇,泪如雨下。苕郎安抚琼奴说:“不要太伤感,
  苕郎屈死,琼奴以情殉节义
  徐苕郎的同伴丁总旗,出于好心告诉苕郎:“你刚新婚,不要离妻子远去,带领新兵的差事,我们三人会分头担任,你就暂时留下,好好照顾她们。等公事完成了,我们再一同北上到辽阳。”苕郎听了很感激,便买了些酒菜,为他们送行。
  不料,吴指挥得知这一消息,以逃兵的罪名逮捕了徐苕郎,并将其关入大牢,一顿毒打致死,还把尸体藏在破砖窑内。接着立即派媒人去恐吓童氏,说:“你家苕郎已死,我家吴老爷准备择个好日子,抬轿来迎接你的女儿。你若不依,对你也要下毒手。”
  等到琼奴叫母亲答应对方的要求,媒人才离去。琼奴说:“女儿不死,必定要被他们侮辱。夜晚,我将自杀了结。”母亲听了女儿的话,心如刀割,却无办法可想。
  这天,琼奴忽然听到监察御史傅公来到驿站,琼奴仰天大呼说:“我丈夫的冤案可以昭雪了。”就写下状子向傅公举报吴指挥的罪行。傅公接到状子后,对此案严加讯问审查,但苕郎的尸体始终查不到。正当查无线索时,突然厅堂前刮起一股旋风。傅公对着旋风祷告一番,说:“冤魂有知,引导我等前去破案。”说完,只见旋风旋转不止,引导马首一直奔向破砖窑前,傅公等人找到了徐苕郎的尸体,并派医官验尸。案情大白,吴指挥被判了应得的罪。
  事后,傅公命州官安葬苕郎在城外某处,琼奴一路哭送至坟前。等一切丧事办理完毕,琼奴走到坟旁一池塘边,跳入池中,以情殉节。傅公将此事禀报朝廷,皇上通告礼部表彰琼奴为“贤义妇”。琼奴的母亲由官府照顾,优养终身。

640.webp.jpg

上一篇:寻觅植物界大熊猫“南方红豆杉”
下一篇:这位35岁的常山年轻人,你好“献台”!!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