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声杂谈
分享 搜索
>

魏矼:傥溪之畔真名士

2015-11-03 11:38:12 作者:县科联 王有军

关注:983次

        常山港,古名金川,相传有仙人饮此水而吐金,所以得名。自古以来,常山港就是钱塘江上游最富人文气息的一段流域,这从绣溪、傥溪、冰溪、渣濑湾、招贤渡等诸多河段名称中可见一斑。

       有道是“江河之畔多名士”。悠悠金川水,哺养了一批名门望族,如绣溪江氏、绣溪樊氏、傥溪魏氏等等。其中,傥溪魏氏自南宋迁居以来,一门八进士,显耀一时,其始迁祖魏矼,更是南宋名臣,官至吏部侍郎,斗佞臣、荐贤士、护民生、拒和议,堪称一代名士。
从政:尽职担当,功名显赫
        魏矼(1097-1151),字邦达,和州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人,是唐朝名相魏知古后裔。
        北宋宣和三年(1121),魏矼考取何涣榜进士,正式踏入仕途。起初被授予迪功郎,担任庐州士曹一职,负责掌管地方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件。时值北宋末期,政局动荡,魏矼一直在低层岗位徘佪,未曾获得动迁。
mmexport1446522819368_mh1446523000009.jpg
        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即位,宋室南渡。建国伊始,人才匮乏,于是朝廷广求忠贤之士,意气奋发的魏矼,在此次大调整中也得到提拔,被授予宣教郎,调任常山知县一职,成为南宋时期常山的第一任知县,这一呆就是三年,期间,他与赵鼎、范冲结为至交,先后迁居常山。
        建炎四年(1130),魏矼转任衢州管内安抚司干办公事,受朝廷委派,负责巡视衢州灾伤及用兵事宜。不久,又奉调入京,从此平步青云,屡有擢升。绍兴元年(1131),任枢密院计议官;二年(1132),任枢密丞;三年(1133),升考功员外郎,任监察御史;四年(1134)任殿中侍御史。
        魏矼在官场上一路跃升,这与其身上雷厉风行、不畏强权的铮铮风骨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出现,犹如给当时萎靡涣散、内讧互轧的南宋肌体注入一针“强心剂”。
         “在其位,谋其政”,是魏矼一以贯之的官场哲学。每履一职,必定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在魏矼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内侍李廙接受大将韩世忠的家宴,结果酒醉闹事,用匕首刺伤了制作弓箭的工匠,事情报到了廷尉府。许多人官员揣摩内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担心祸及己身,不愿牵涉其中。魏矼却坚决弹劾,丝毫不留情面:“建炎年间曾有诏令,内侍不得与外将私下交往和干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现在内侍违反宫禁,并恣意饮酒到了如此地步,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只有严加惩治,才能防止事态恶化。”后来李廙被施以脊杖之刑,并流放海南,朝堂风气为之一新。高宗大喜,随即升任魏矼为侍御史,赐五品服。为朝廷长久之计,魏矼又陆续推荐了朱震、徐林、张绚、薛嘉言等,这些人相继提拔使用,皆为一时名臣。
        南宋初,济南知府刘豫投降金国,被册封为“大齐皇帝”,多次联合金国,侵犯大宋边境,惹事生非。绍兴四年,宋高宗决定亲征迎敌,魏矼随驾,受命督视各路抗金军马。当时,南宋阵营中,刘光世、韩世忠、张浚三大将领势均力敌,互怀私隙,莫肯协心。魏矼为确保万无一失,主动当起“协调员”,他先找到刘光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为国雪耻,抛却私怨,不仅有利于朝廷的复兴大业,也有利于个人的名声威望。”刘光世答应了,并修书韩、张二帅,三人重归于好,合力御敌,屡战屡捷。魏矼担任督军7个月,上报奏章120余篇,可谓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
mmexport1446522879389_mh1446523072135.jpg
        此后,魏矼因忠直敢言,得罪了朝中大臣,于是外任建州(今福建)知州。建州素来豪强横行,纠纷不绝,魏矼上任后,立即着手查访,一旦发现为非作歹之人,便绳之以法,除暴安民;对于民间诉讼,或公正判决,或以理相劝,陈年积案为之一空。当时由于贫穷与落后,民间流行一种“生子不举”的陋俗,即生了孩子直接溺死或扔掉。魏矼力改其弊,第一个颁布了“禁约”,新生婴儿的存活率大幅上升。高宗知道后,诏奖兼任秘阁修撰。不久,又召回京都,改任吏部侍郎。
寓居:抱道怀义,闲居孝母
         绍兴八年(1138),魏矼刚任吏部侍郎不久,金人派遣使者议和,朝廷委派魏矼为馆伴使,负责接待金国使者。魏矼历来反对和议,自然拒绝了这个差使。秦桧特地召见相劝,魏矼当面剖析两国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局势,直言不可中金人诡计。秦桧说:“你以智谋来算计敌人,我则以诚意对待敌人。”魏矼回敬道:“丞相固然以诚意对待敌人,只恐怕敌人不会以诚意对待丞相罢!”秦桧无奈,只得另换他人。
mmexport1446522883054_mh1446523081357.jpg
        不久,因父亲魏绂去世,魏矼按照丁忧礼制,回到常山守孝三年。复出后,诏命为集英殿修撰、宣州知州,魏矼因与秦桧政见不合,不愿违背本心,行丧权辱国之事,力辞不就,于是改授提举江州(江西九江)太平兴国宫(虚职),当起了一名“祠禄之官”,前后总共任职四年。绍兴十五年(1845),魏矼索性回到常山,寓居黄冈山永年寺。
        常山,是魏矼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担任县令之职的第一站,更是他在纷扰乱世中藉以自慰的第二故乡。此处有其年迈的母亲和贤妻孝儿,还有与至交好友赵鼎、范冲等人交往的温馨回忆,建炎、绍兴年间,他曾多次与赵鼎、范冲等人,聚集黄冈山永年寺,与寺僧了空和尚谈论时事,吟诗唱和。可惜魏矼遗留的诗篇并不多,据《傥溪魏氏宗谱》记载仅有三首。
其一为《和范学士冲赠开化龙华院了空》:
山河大地等微尘,岂向尘中认色身。
沤没沤生俱是妄,花开花落几经春。
鸣琴对客意何古,破袖蒙头乐最真。
何日远公能贳酒,不妨去作社中人。
其二为《即景》:
落日溪桥少立时,溪云归尽月生迟。
溪声漏泄春消息,借问溪翁却不知。
其三为《闲居》:
一壑萧然万里间,此身落得似云闲。
蹁跹野鹤身同逸,来往樵人语不关。
瑶草茂时春不断,乱溪交处水潺湲。
偶怀知己携琴去,十里松风未出山。
        魏矼《闲居》一诗,还有个小插曲,《宋诗》录入的郑魏珽《题松风馆》与之雷同。据查证,郑魏珽为衢州江山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相比魏矼的北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晚了93年,而《傥溪魏氏宗谱》明确记载,该诗为“绍兴庚午(1150)春仲,历阳魏邦达书于常山松壑轩”,可见此诗应为魏矼所作无疑。
        魏矼寓居黄冈山期间,独处萧然一室,仅有一两个老兵伴随左右,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为免却年迈的母亲担心,魏矼悉心照顾,体贴入微,母亲竟然没有察觉到他隐退之事。
        魏矼平时注重养生调气,加之心胸豁达,处世坦然,身体一直健康无恙,大家都盼着他能够早日复出,匡时济世,中兴宋室。不料,绍兴二十一年(1151),魏矼却因母亲辞世,哀伤过度而撒手人寰,享年55岁,葬于登丰乡二都宅山原。玉山状元汪应辰为之撰写墓志铭,约2400余字,系统介绍了魏矼辉煌的一生,《宋史》关于魏矼的传记多引用于此。其铭曰:
        唐有贤相,遗爱遗直,公虽远矣,实肖其德。其在朝廷,身任言责,献可替否,不遗余力。其为郡守,洞然黑白,豪强退听,鳏寡存恤。稍有不合,退而家食,其退固宜,朝寿之啬,惟其不朽,追配侨肸,公家历阳,来自陆泽,今兹三衢,逾远乡邑。簪缨之传,非有南北,子孙承之,其永无斁。
后裔:门庭兴盛,代有闻人
魏矼的“矼”字,是个多音字,音[gāng],意为石桥;音[qiāng],意为坚实;音[kòng],意为诚信。那么此处“矼”字到底该念哪个音呢?近代陈寅恪对此专门作过论述。他说,古人名、字信义多互补相通。魏矼,字邦达。“邦达”二字出自《论语》:“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因此魏矼之矼,其意为诚信,读音为[kòng]。
        纵观魏矼的一生,于国忠义,于家仁孝,于友厚直,完全无愧于“矼”字之义。天佑贤良,百世流芳。魏矼之后,门庭兴盛,子孙支派繁衍。魏矼娶妻两任,生子三人,女四人,第一任妻子耿氏,生长子魏钦承,官至右奉议郎,江南西路抚安司;第二任妻子陈氏,生次子魏钦绪,官至大理寺丞;三子钦弼,官至盱眙军通判。四女皆嫁于名望之族的才俊子弟。
        正因为魏氏崇德尚学,家教严谨,其后裔人才济济。南宋时期,包括魏矼在内,一门共出了八位进士,分别是魏矼、魏钦承、魏钦绪、魏钦弼、魏泌、魏濬、魏先得、魏允中,吏材30多人,这在历代《常山县志》皆有记载,可以说,傥溪魏氏是宋代时期衢州极具代表性的阀阅门第、簪缨世家。元代时期,魏氏子孙心怀故主,甘愿隐逸田野,耕读自娱,无人应试入仕。到了明代,魏氏吏材7人,其中魏矼八世孙魏儒以人才应选,被授予德安知府,奉公守法,勤政爱民,“其爱直有似唐梁公,其忠孝有似宋侍郎,其廉恕有似大理丞,其文雅有似徽猷阁(郑林《明故朝列大夫河南左参议魏公墓志铭》)”,后升任朝列大夫、河南左参议。
mmexport1446522886377_mh1446523089381.jpg
       自南宋后期开始,由于人口鼎盛,傥溪魏氏一族或因宦居他乡,或因经商游走,陆续分迁外地,衍生出玉山大川、开化杜川、西安鳌川、西安大邱、常山球川等多个支派。但同宗同源,联系依然十分紧密,《魏氏宗谱》一直续修至今。傥溪魏氏的最早一部宗谱,就是建炎四年(1130),魏矼担任常山知县期间撰修的,并邀请时任翰林院侍读兼直史馆龙图阁直学士的范冲题写了《魏公家乘序》。据民国三十年(1941)纂修的《傥溪魏氏宗谱》记载,每次续修谱谍,为其题词作序者,皆为当世或当地名人,可见傥溪魏氏名声之盛。如南宋文天祥题词“魏氏家乘”,江万里题词“世德名宗”,明代刘基题词“公侯望族,科第名宗”,作序跋的更多,除范冲之外,还有南宋状元汪应辰、文学大家周必大,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元代常山进士赵筼翁,明代常山进士何永芳、郑林、樊莹、徐金陵、詹莱,清代常山知县郝孔昭、张德纯等等。像文征明,不仅为魏氏宗谱题写了序文,还为专门纪念赵鼎、范冲、魏矼、翁蒙之的“四贤祠”留下了《四贤祠记跋》一文。
        傥者,风流倜傥也。是真名士自风流,后人称魏氏饮水之溪为傥溪,其中褒奖与尊崇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吧。
(供图:曾令兵等)
上一篇:11月份来了,这些要注意啦!
下一篇:早上一帮骗子在胡家於推销包治百病的席子,骗了一万多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