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向来引人关注。昨天,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单。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布了增选结果,共有61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这其中,浙江大学有两人入选,分别为吴朝晖和杨德仁。在这次,浙江籍的中科院院士共有9人入选。他们分别籍贯为浙江哪个市?哪个市在这次中科院院士中入选者最多?已阅君今天聊聊这事。
衢州1人
▍黄荷凤院士
这次入选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中,衢州籍的有1人,她是黄荷凤(常山)。
1977年冬,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黄荷凤就是其中之一。1978年3月,黄荷凤从浙江省常山县来到了杭州,进入浙江医科大学,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系学生。
黄荷凤在医科大学就读期间,曾在浙江的一家地区级医院见习,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疑难杂症患者。她曾遇到一位产妇因为胎盘早剥被送到医院,情况十分紧急,经过妇产科医生的抢救,大人的子宫保住了,小婴儿顺利出生。
从见习期年轻的实习医生,到如今著名的生殖医学家,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黄荷凤的初心从来没有变过:她长期工作在妇幼保健系统,守护着妇女和孩子的健康,她将无数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为无数家庭解决烦恼,也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使这个职业变得更加“神圣”。她实现了中国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零的突破,也是继林巧稚之后,中国妇产科领域第二位妇产科院士。
杭州籍3人
这次201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的,杭州籍的共有3人,分别为戴民汉(萧山)、蔡荣根(富阳)、杨经绥(杭州市区)。
▍戴民汉院士
戴民汉1965年4月25日生于杭州,籍贯浙江萧山,1983年高中毕业于杭州高级中学,1987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1995年在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起任职于厦门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主要从事海洋生源要素、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专长于海洋碳循环研究,注重海洋观测、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与主要河口碳循环,揭示其CO2源汇格局、关键控制过程与机理。提出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诊断方法定量解析边缘海CO2源汇格局,建立了大洋主控型边缘海碳循环理论框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蔡荣根院士
蔡荣根是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人,1981年毕业于新登中学,1985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物理系,1995年6月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在去年时,有个词一时成为热点:引力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研究”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召开。该项目依托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部署的重大研究项目,于2016年正式立项,蔡荣根研究员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杨经绥院士
杨经绥1950年出生,在杭州长大。父亲是一位大学经济学教授,受家庭影响,杨经绥养成了数字的敏感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念书的时候,数理化是他的最爱。后来,他作为知青,在北大荒下乡5年,种玉米,在天寒地冻中与天地作斗争。之后,他到长春地质学院读书,又被公派到加拿大达霍西大学留学。
杨经绥和青藏高原有着不解之缘。197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杨经绥就参加了对青藏高原的科考,而且去的是条件恶劣的藏北高原。青藏高原科考中,他经历了很多危险,1997年中法合作考察可可西里,有一次遇到暴风雪,历尽艰辛,差点全军覆没。2004年秋,杨经绥和他的科研小组在青藏野外作业时,不幸遭遇车祸,身受重伤,断了四根肋骨和一根锁骨。
他负责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级、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召集人和做特邀报告,也多次组织了国内和国际会议。合作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3部,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温州2人
这次入选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中,温州籍的共有2人,分别为吴朝晖(鹿城区)、谢作伟(苍南)
▍吴朝晖院士
吴朝晖是浙江大学校长,他1966年12月出生在温州市区,父亲吴学权是温州市第七中学(艺术学校)的退休教师。高中成绩优秀,尤其是数学成绩特别突出,曾在全省多次数学竞赛中获得好名次,是温州中学首批保送进浙大的两人之一。
吴朝晖是浙江大学的“土著”,长期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任教,主要从事智能技术、软件平台技术与实时嵌入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曾任“十五”863软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十一五”863信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现代服务业支撑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等,致力于计算机软件研究并成绩卓著。曾先后获得2004年度、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次等奖项。
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吴朝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凭借“汽车电子嵌入式平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谢作伟院士
谢作伟,是苍南人,中学毕业于灵溪中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金属碳硼烷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及结构研究;碳硼烷阴离子的合成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小分子的活化及其大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曾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宁波2人
这次入选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中,宁波籍的共有2人,分别为马余刚(余姚)、王建宇(海曙)
▍马余刚院士
马余刚是余姚人,1968年3月出生,曾在梁弄中学就,198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1989-199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生,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发现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马余刚有个称号:“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94年时,中科院有311名青年科技人员被特批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当时年仅26岁的马余刚就在其列。
▍王建宇院士
王建宇1959年出生,在海曙仓桥头出生长大,中学就读于离家不远的宁波市第十一中学(后并入东恩中学) ,1975年中学毕业后,在宁波新华书店工作了两年多。然后考上了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宁波,在宁波师范学院(后并入宁波大学)物理系工作两年多。今年8月,王建宇担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
他从事光学遥感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近年来,他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和卫星型号等重大课题,他负责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用型模块化机载成像光谱仪;提出并正在研制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集成系统;主持环境卫星主载荷——红外相机和嫦娥计划中激光高度计的研制;极力构筑上海空间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促进空间信息的应用和产业化;瞄准国际光学遥感的最前沿,不断研发新一代空间载遥感仪器。他在光电探测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他还从事国际上最前沿的空间量子通信技术和空间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
2016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量子通信上所处的引领地位。王建宇就是这项卫星工程的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发射总指挥。
舟山1人
▍张东辉院士
这次入选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中,绍兴籍的有1人,他是张东辉(普陀)。
男,1967年出生于普陀螺门,1985年舟山中学毕业。作为一名渔家孩子,他和当时很多渔农孩子一样,先在村里上学,直到初二读完,才到沈家门一初就读,总算进入县城。他刻苦攻读,几次考试都在班里名列前茅。
在舟山中学学习期间,他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年年列全段前茅,并多次获全国、省、市化学物理竞赛一、二等奖。1985年毕业后作为优秀中学毕业生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读书。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4年在纽约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应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科学系任教,2000年升为副教授;2004年被聘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张东辉和合作者第一次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精确地研究了一个四原子反应体系,研究成果被选为封面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张东辉于2000年荣获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荣获新加坡国家科学奖,并在当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杨德仁院士
杨德仁出生于1964年,江苏省扬州市人,1997年被浙江大学特批晋升教授;1998年初回国在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8年,杨德仁回国进行硅材料研究。当时,国际上流行的观点是“硅材料越纯越好”,杨德仁却另辟蹊径,要研究硅单品中氮杂质的作用。2010年,杨德仁“用杂质控制杂质”的观点,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他领导的浙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硅材料研究小组之一;他的原创理论,全世界都在应用。
杨德仁对学生的要求,向来有两个原则:“两条高压线不能碰——不准伪造实验数据,不准论文一稿多投。”
阅
百度是不是错了,嵊州人??
据说:应该是嵊州人,父母在常山越剧团工作,从小在常山长大的
新闻关注丨 重磅!从常山走出去的黄荷凤入选中科院院士
常山发布
11月2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2017年新院士名单出炉,从常山走出去的妇产科学专家黄荷凤入选,成为新增的6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这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广受全国人民关注。据介绍,此次61位新院士中有3位女性,黄荷凤为其中之一,当选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人 物 名 片
11月2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2017年新院士名单出炉,从常山走出去的妇产科学专家黄荷凤入选,成为新增的6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这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广受全国人民关注。据介绍,此次61位新院士中有3位女性,黄荷凤为其中之一,当选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黄荷凤院士(左)
1977年,黄荷凤从浙江省常山县来到了杭州,进入浙江医科大学,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系学生。怀着对新生命的热爱,她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妇产科作为终生职业。
资料显示,我国每100个育龄妇女中,就有10个左右无法正常生育,而且婴儿出生缺陷逐年上升。
1991年,黄荷凤从香港进修回来,带来一个全新名词——“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俗称,它是让精子和卵子在体外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再把这颗幸“孕”的种子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胎移植术),让其在宫腔里发育成熟,怀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婴儿。
那段时间,黄荷凤完全沉浸在了对试管婴儿的研究中,经常骑自行车去买实验用的瓶子,自己泡酸清洗实验器皿,配置试剂,亲自扛着B超机上楼,为病人做检测。
1995年,在黄荷凤团队的努力下,浙江省第一例“试管婴儿”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诞生。
揭秘“从娘胎里带来的疾病”
为出生人口质量保驾护航
黄荷凤院士(左)在手术中
从医30余年,黄荷凤见证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她的工作从单纯的病床边走向了细胞和分子的生物学实验室,陪伴她最频繁的工作伙伴已从手术刀变成了显微镜。
近年来,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哮喘、多动症、自闭症、代谢综合症等疾病都与生命早期在母体孕期宫内环境危险因素有关,这些疾病被称作“胚胎源性疾病”。
“人类对胚胎源性疾病的了解目前还非常有限,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调查上,在致病机制等方面尚有待探索。”作为国际上“配子/胚胎源性疾病”假说的创立者,黄荷凤敏锐地发现,伴随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规模化开展,技术本身安全性的不确定及不孕的疾病背景可能存在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高风险,给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为此,她在国内率先进行ART安全性研究,发现助孕子代出生缺陷增加1.3倍,多胎率高达55%,且其子代存在基因、蛋白和表观遗传修饰异常,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据此设立“辅助生殖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和机制研究”专项。此外,她还利用配子/胚胎发育时期表观遗传重编程的特性,创立了多个独特研究模型,并创新性地将迟发型疾病研究关注点前移至配子发生期。
目前,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完成临床转化,为优化临床助孕技术、消减发育源性疾病风险提供有效策略。
虽然每日与母亲和孩子打交道,但记忆中,黄荷凤只肯收下两束来自患者的花。第一束,来自一位从羊水栓塞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的产妇;第二束,来自新妈妈杨女士。“她怀孕7次,失去过3个孩子,现在终于有了健康的女儿,这束花我得收。”今年3月8日,黄荷凤亲手为杨女士接生,让这个历经多次绝望的家庭重新迎来了希望。
据悉,杨女士两个早夭的孩子都患有噬血细胞综合症,会出现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等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异常等严重问题。杨女士本身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每次妊娠均有50%的可能传递致病变异。为此,黄荷凤通过PGD(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成功阻断了噬血细胞综合症,帮助杨女士诞下了健康的女儿。
什么是PGD?她介绍,这是俗称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通过遗传学检测后将无疾病胚胎植入子宫妊娠,并出生正常子代。“PGD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让从源头上阻断和消除家族遗传疾病致病基因对下一代的困扰成为可能。”
在黄荷凤的努力下, PGD阻断嗜血细胞综合症、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成骨不全症(即“瓷娃娃”)等罕见严重遗传病的健康婴儿陆续呱呱落地。如今,她带领团队已完成超过1.5万名胎儿的遗传学诊断和1139个遗传病家系的PGD,成果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到100%,PGD临床妊娠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部特增列其实验室为“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
虽然每日与母亲和孩子打交道,但记忆中,黄荷凤只肯收下两束来自患者的花。第一束,来自一位从羊水栓塞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的产妇;第二束,来自新妈妈杨女士。“她怀孕7次,失去过3个孩子,现在终于有了健康的女儿,这束花我得收。”今年3月8日,黄荷凤亲手为杨女士接生,让这个历经多次绝望的家庭重新迎来了希望。
据悉,杨女士两个早夭的孩子都患有噬血细胞综合症,会出现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等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异常等严重问题。杨女士本身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每次妊娠均有50%的可能传递致病变异。为此,黄荷凤通过PGD(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成功阻断了噬血细胞综合症,帮助杨女士诞下了健康的女儿。
什么是PGD?她介绍,这是俗称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通过遗传学检测后将无疾病胚胎植入子宫妊娠,并出生正常子代。“PGD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让从源头上阻断和消除家族遗传疾病致病基因对下一代的困扰成为可能。”
在黄荷凤的努力下, PGD阻断嗜血细胞综合症、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成骨不全症(即“瓷娃娃”)等罕见严重遗传病的健康婴儿陆续呱呱落地。如今,她带领团队已完成超过1.5万名胎儿的遗传学诊断和1139个遗传病家系的PGD,成果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到100%,PGD临床妊娠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部特增列其实验室为“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