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一个花季般的年龄,却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个男孩永远地离开了。但是在他的坚持和父母的同意下,他的生命依然在这个世界上延续着!9月21日上午,辉埠镇路里坑村青年黄笑的眼角膜捐献给省眼科医院,遗体也被送至浙大医学院人体科研解剖室。这实现了黄笑生前“让更多盲人重见光明”的心愿。
6岁查出患“绝症” 10岁卧床
1996年9月3日,黄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的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聪明活泼,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从6岁开始,黄笑的父亲黄星贤发现儿子走路变得很慢而且经常摔跤。“刚开始我还没怎么在意,到7岁的时候,他的症状严重起来,而且摔跤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我便带他去杭州几家医院做了检查。”然而省儿保医院和浙医二院的检查结果让黄星贤和妻子李兰花受到沉重的打击,诊断结果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医生告诉他们这种病俗称“渐冻人”、“无骨人”,患者得病以后全身肌肉慢慢萎缩,功能丧失,直至各部位器官衰竭而死亡,最多能活到20多岁,被医学界称为“绝症”。
但是黄星贤和李兰花没有放弃,为了给黄笑治病,他们四处借钱,到处求医,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渐渐地,黄笑基本丧失了行走的能力,读到小学三年级,他就辍学在家,10岁开始就完全卧病在床,每天只能看电视或者通过窗户望着外面的日出日落。为了照顾黄笑,夫妻二人放弃了在外打工,一心在家务农照顾儿子。
“让更多盲人能重见光明”
“7年来,黄笑基本通过电视来认识外面的世界。”黄星贤告诉记者,当自己和妻子在田里干活,没有人与黄笑交流的时候,儿子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从电视里看外面的世界,一直看到晚上睡觉。
黄星贤说,儿子知道自己的病不能治愈后,就一直关注捐献遗体、器官和组织的新闻。“他希望自己死后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能有利用的价值,提供医学研究,让今后得这种病的人能够得到治愈,让更多的生命延续。”黄星贤重复着儿子的原话,默默地流着泪说,“当时,我也同意了他的想法。”
今年7月初,黄笑委托父亲到县红十字会签订了眼角膜捐赠志愿书。“他当时很吃力地对我们说,‘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到时候我的器官可能都会衰竭,我只能以这种方式,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在殡仪馆,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来黄笑还想捐献器官的,可是由于病情加重,他的很多器官已经达不到捐献要求了,在之前抽血检查的时候,医生都很难从他身上抽出血来,全身都是皮包着骨头,体重连25公斤都不到。
爱心传递父亲接力
9月21日凌晨4时30分,黄笑离开了这个世界。接到通知后,省人体器官捐献服务总队队长朱强荣带领浙江眼科医院和浙大医学院的专家赶赴常山,帮黄笑完成捐献角膜、遗体的遗愿。
简短的追思仪式后,浙江眼科医院眼角膜移植中心陈博士经过半小时的精心提取,黄笑的眼角膜被成功获取。“黄笑的眼球很大,角膜也很大,估计至少可以使两个盲人重见光明,也有可能更多,而且因为黄笑的病症,他的遗体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对医学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朱强荣对黄星贤夫妻二人说,你们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你们的孩子是“最美常山人”!
就在朱强荣要带着黄笑的眼角膜赶往杭州时,黄星贤也做了一个决定,他自己也要捐献眼角膜。“儿子走了,他有这种勇敢的决定,作为一个父亲,我要向他学习……”据了解,目前我县红十字会总共登记有11例捐献遗体、器官和组织的爱心人士,黄星贤成为我县第12例有意愿捐献器官的登记者,也是目前我县惟一父子共同加入到器官捐献行列中的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