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市民咨询
分享 搜索
>

千“菌”凝聚振兴伟力,古韵绽放时代新章

2024-08-07 22:26:53 作者:严宇乐

关注:94次


前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赴常山“溯源究古道,振兴力千‘菌’”实践服务团深入球川镇东坑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研。

依山傍水优化资源配置,‘千万工程’引领农民增收
  7月22日,服务团成员深入东坑村调研。球川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姚斌、球川镇团委副书记郑云鹏、东坑村村支书、主任廖端泉以及东坑村副书记廖路遥等与服务团成员展开亲切座谈,并对服务团的到来表达欢迎。会上,廖端泉介绍了东坑村的基本情况,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对乡村振兴进行深层次探究,全方位了解东坑村,增强社会各界对东坑村的关注度,为东坑村的发展建言献策,以工作实效助力俵口乡村振兴。随后,服务团负责人严宇乐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本次服务团的人员构成、实践背景和实践任务,并向东坑村对本次实践的支持表示感谢。最后,徐丽玲指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鼓励服务团成员积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能力,为东坑村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

劳动体验促新知,辛勤耕耘铸希望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了东坑村食用菌产业园。2021年,在球川镇政府的支持下,东坑村从江山市引进了种菇专业户徐中明,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坑村共富菇园合作协议,由省供销联社提供的30万元扶持资金全部用于购买菌棒和菇园管理,村集体获得40%的分红。目前,东坑村共富菇园主要以种植秀珍菇、猴头菇、赤松茸、竹荪为主。根据合作协议,徐中明每年还要扶持不少于10名低边农户增收。东坑村村两委会高度重视产业园,把产业园作为“党建统领共富示范项目”打造,产业园采取“村集体+承包户+低收入农户”的多方互惠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徐中明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还体验了竹荪的采摘过程,感受收获过程中背后的不易。 7月24日下午,实践服务团跟随民宿老板徐中明先生参观了村里烘干竹荪的房子。房子整体密不透风,内部单独隔开一个空间用于烘干,温度很高,堆满了一层层装着竹荪的铁架子。老板将铁架子移到外面,实践服务团发现,上面的竹荪跟上午采摘时相比完全变了一个模样——整体较为干巴,散发着浓郁的香味。随着铁架子被层层取下,实践服务团也体验了一把拾掇到装袋的过程,整袋整袋可以用于买卖的竹荪干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乡村融入理论宣讲,党建凝聚红色力量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东坑村村委,黄丽娜、严宇乐和牟易安为东坑村的村干部集体以及党员同志作了题为《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聆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声音》的理论宣讲,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送到群众中间,与会同志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赴球川镇人民政府,开展了《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聆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声音》理论宣讲。实践团成员从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引入,详细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全会明确的重大原则、改革主题、关键牵引、价值取向和改革方法论,并且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入解读、分享了学习感悟,使干部人才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关知识入脑入心。
 
百行百业不改奋斗底色,千家万户共创乡村振兴
   7月23日下午,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常山森力家庭农场、常山豪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毛荣良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农村情况和食用菌产业。作为食用菌行业的老兵,毛荣良在这一领域奋斗三十六载,熟练掌握猴头菇、灵芝等食药用菌菌种培育与规模种植技术,曾先后荣获“浙江省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首届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等称号。“作为常山脱贫致富的产品,食用菌在乡村振兴方面不会缺席”,谈到食用菌的发展前景,毛荣良认为自己有动力、有激情、有信心去继续做大做强。同时他表示,食用菌产业应该与现代发展潮流相衔接,让年轻人有想法、有目标、有所行动。 7月23日晚,实践服务团在“古道竹居”民宿采访了东坑村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徐中明。2023年6月,徐中明承租了原本经营不善的“古道竹居”民宿,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产。徐中明表示,自己只是起到一个带头引导的作用,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回到农村、建设农村,将东坑村产业的优点放大、扩大销售渠道,让产品走出去,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融合各种资源,促进东坑村经济的发展。 古道赋能文旅发展,古寺寻源初心不变 7月24日,在东坑村村支部副书记廖路遥的带领下,实践服务团爬上村中古道,于深山中体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蕴哲理。一条森林古道是一道风景,更是一段故事,一篇传奇佳话。在山脚,实践服务团见到了筑在河道上的乐善桥,桥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书记说,再过一段时间等“修路节”到来之时,各地的村里人们便会自发回来修葺路基、清理杂草、疏通水道等,维持古道石路的规整结实。“修路节”也逐渐成为村里的命脉,体现着邻里互相帮扶,共建美好乡村的文化愿景,传承有三百年之久。爬上山,一首刻在石块上的打油诗映入眼帘。“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无钱莫想她。”这块象征着爱情的石块长居于此,带给过往的人们以最真挚的祝福。实践服务团最终来到了山上的乐缘寺,通过对乐缘古寺主建人廖端厚的采访,实践服务团揭开了古寺的“前世今生”,了解到了寺主廖端厚对家乡深切的热爱。 在采访中,廖师父表示,当初自费重建古寺主要是因为心中对佛教文化的向往,是对传播佛教信仰的信念。现在盼望着能够传播推广本土文化,深挖村里的资源,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创新路,并以此更好地回馈社会。廖师父十分支持将乐缘寺以及古道推广出去,“希望将景点打造好,把信仰传承下去。”廖师父向实践服务团回答道。 24日下午,实践服务团从村口的李渔文化主题公园一路走到古道文化展览馆。在展览馆内,负责人严宇乐为实践服务团详细讲解了古道的起源文化、改造情况以及现代的旅游景点设计情况。承载着经济发展的古道历经百年风吹雨打,深深地镌刻上了时间流动的痕迹,但是东坑人民对于古道的保护、爱护、珍护始终如一。实践服务团见证了古道的历史剪影,仿佛跨越时空,对于古道的形象有了更丰富的发掘,对于古道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也有了更深刻的启示。
携手并进弘扬助老篇章,微光成炬点亮志愿理想
   7月24日上午,在东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幸福食堂内,实践服务团队联合常山阳光志愿者协会开展“夕阳行”志愿活动,为东坑村老人送去点滴关爱与健康照顾,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实践服务团深入老人群体中去,为他们分发礼品、进行常山县地名文化宣传、反诈骗反邪教宣传等,收获了村民以及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实践服务团还采访了多位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虽然来自社会的不同岗位,但他们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村内基层服务阵地,积极参与爱心助老孝老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践团成员们也意识到,要实现精准帮扶、全面帮扶,离不开活动组织者的清晰规划和志愿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切实提升志愿服务绩效,推动惠民服务工作走深走实仍需青年力量的注入,大学生更需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同村比对共谱农乡致富曲,上层指导建设时代新图景
   25日上午,实践服务团前往大桥头乡人民政府,与大桥头乡综合信息指挥室(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毛昌飞开展会谈。以大桥头乡新乡贤共富菇园农业项目为切入点,实践服务团了解到,新乡贤共富菇园区共有种菇大棚32个、出菇层架380个,配备观光大棚、烘干房、冷库等,占地约35亩。预计全部投产后,每年可种植40万袋,实现村集体创收20万元,带动村民多维创收约30万元。 在此基础上,新乡贤共富菇园推出“新乡贤+村集体+第三方+村民”的合作模式,即由新乡贤出资建设菇园;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引进第三方进行指导、负责技术支持;村民以土地入股,最终按比例共享收益。在未来,新乡贤共富菇园准备以数字化、规模化、专业化赋能食用菌种植业,通过打造菌类基地、创建研学精品等方式增收增效,加快强村富民步伐。通过交谈,实践服务团深入了解了同类型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东坑村共富菇园的建设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规划。
   25日下午,为探寻文旅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实践服务团来到了打响“音乐徐村”的文化金品牌的金川街道徐村,与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支部书记兼党工委委员、常山县劳模叶继强展开访谈。叶书记与实践服务团介绍说,在物质层面,徐村的就业率高达99%,村里大多数人都拥有多份收入,基本每一个可以劳动的人都拥有自己的工作。人们参与村内项目分红,每年还有额外增加的收入;在精神层面,徐村通过产业发展转变了村民的思想,人们想法更加包容,村民关系更为融洽,生活质量提高,衣着打扮言谈都更为时尚,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这对他来说就是共同富裕。“要对老百姓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够做好这件事。”面对村民的质疑和压力,叶书记这样看待,“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好好引导老百姓,为老百姓承担风险”。 当问及如何留住村里的年轻人,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时,他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中心,把牢村子发展大方向;从基层出发,保障收入和就业;注重村风建设,打造对外良好口碑。叶书记的详实介绍为实践团在文旅品牌、活动的打造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同时也引导了成员们对于一个村庄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走上新时代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思考与启发。
   在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实践团就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科科长张志慧展开访谈。张科长表示,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正加快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推进农村现代化转型。目前,胡柚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产量稳定,相关技术发达,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良好。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始终贯彻“打造‘八个一’,一切为了U”的原则,专心务农,衷心为民,在落后村做好帮扶对接。 张科长表示,村干部首先是要有想法,并且能够配套政策,对接好的项目,才能有资金的配置,村经济才能活起来。“我们将不遗余力支持有想法的村,有意愿、有决心去搞项目的人。”在访谈的最后,张科长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大学生不能够一味地追求前往大城市,而是应该走进乡村,考察乡村,将自己的理念切切实实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结语 古道连缀文化土壤,农创奠基发展导向,共创凝聚共富力量,时代青年大有可为。一路走来,实践服务团以赤子之心厚植乡村振兴的沃土,为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诗篇贡献青春力量。成员们认识到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需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针对东坑村现有状况,应立足当地特色古道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农家资源,拓展食用菌产业的多种发展渠道,向广度深度进军,朝着“产业+文旅+养生”的大方向,走好一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三产融合之路。
上一篇:常山落后,还消费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