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山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各新行政村概况相继浮出水面。记者从县民政局了解到,调整后,全县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342个调整为180个,减少了162个,缩减率为47.4%,比原定目标高出7个百分点,在全市六个县(市、区)排名第二(衢江为47.6%、江山为47.2%、开化为43.2%、龙游为39.4%、柯城38.5%)。经过调整后,全县村域平均面积由原来的3.14平方千米扩大到5.97平方千米,村均人口由原来的849人增加到1613人,乡镇(街道)平均管辖村数从24.4个减少到12.8个。
其中,拥有4837名村民的球川镇球川村,取代了拥有3000余名村民的原招贤镇象湖村,夺取我县“村民人口排行榜”榜首。球川镇红旗岗村以30.92平方千米的面积一举拿下了“地域面积最大的村”这个光荣称号,新昌乡西源村(29.7平方公里)和芳村镇新桥村(20.664平方公里)分别名列二、三。而金川街道湖东村、上蒋村和球川镇芙蓉村等村地域面积均未超过2平方公里,属于“袖珍村”。此外,很多新村名将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相融合,既有文化特色,又叫得响亮。
3000人以上的大村有11个,球川村夺得榜首
“现在大村的人口比早前小的乡还要多。”采访中,市民赵先生打趣道。为此,记者对调整后的新村进行了调查。根据民政局提供的数据统计,目前我县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共有4个,分别为招贤镇象湖村(4392人)、球川镇芙蓉村(4287人)、芳村镇芳村村(4158人)和球川镇球川村(4837人)。
3000至4000人的行政村共有7个,分别为金川街道办事处胡家淤村(3064人)、辉埠镇彭川村(3120人)、青石镇江家村(3035人)、青石镇湖头村(3276人)、青石镇水南村(3044人)、大桥头乡濛桥村(3077人)、大桥头乡浮河村(3059人)。
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江宏伟介绍,此外,全县目前拥有2000至3000人口的村34个,1000至2000人口的村99个,1000人口以下的村36个。全县5个少数民族村,成建制保留3个(招贤的官庄村、高埂村和泉目山村);全县23个移民村,调整20个,成建制保留3个(金川街道的蒋家村、新建村和常桥村)。
1000人以下的“小村”有36个,最小的东岗村504人
调整前,我县行政村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小、分布散,集体经济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根据我县农村实际和发展趋势,此次行政村规模调整中,我县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调整方案:山区500人口以下、其他800人口以下的行政村,原则上予以调整;山区500人口以上、其他8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因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中心村建设需要调整的,或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调整的,可以调整;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领导班子长期软弱涣散的行政村应当调整;乡镇(街道)所在地行政村、中心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规模。
由于地处偏僻、村居分散等实际情况,部分行政村调整后人口仍未超过1000人,主要包括金川街道办事处上蒋村(550人)、芳村镇前塘村(965人)、芳村镇东岗村(504人)、芳村镇东源村(587人)、球川镇吴家村(875人)、何家乡双安村(925人)、新昌乡泰安村(966人)等7个村。加上未调整的29个行政村,目前我县1000人以下的“小村”共有36个。其中,芳村镇东岗村共有村民504名,还不到球川镇球川村总人口数的九分之一。
新村名既寓意深远又叫得响亮
天马街道的天马村、和平村,白石镇的聚宝村,何家乡的钱塘村,同弓乡的同心村……记者发现,各乡镇(街道)趁行政村调整之际,取村名将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相融合,很多新村名取得既寓意深远,又叫得响亮。
“在此次调整中,撤并共涉及260个行政村,形成98个新村,其中51个行政村沿用原村村名,47个行政村采用了新村村名。”县民政局地名办副主任姚义清介绍,行政村规模调整不但能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挥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而且此次新采用的一大批新村名,更是给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因子。
“取新村名时遵循四个原则:注重历史渊源的挖掘,尊重老百姓的习惯认同,关注村名本身的文化底蕴,村名要与当地的资源相融合。在行政村调整前阶段,街道干部下村调研,仔细梳理各地的历史风貌、名称由来等,并召开村民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让新的村名尽量保留原来的典故,避免机械化取村名。”天马街道组织委员张翼忠告诉记者。
据介绍,天马街道原有17个行政村,其中9个行政村需要调整合并成4个村。如袁青口、钳口、新联三个村在历史上均属于“和平合作社”,三村合并后,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将新村名定为“和平村”,既沿袭历史,又赋予村庄新的内涵。
同样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白石镇在将17个行政村调整为7个行政村的同时,新村名也调整得非常有意义。原范村村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名叫“聚宝山”,原江家坝村和范村村合并为一个村,新村名便命名为“聚宝村”。
东案乡是我县第一高峰白菊花尖所在地,原梅树底村与淤里村合并成高峰村,给该地的旅游事业带来了品牌效应……
常山县文化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新村名注重历史文化与现实资源的紧密结合,既能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又能传承历史,发挥村落文化的优势。
(作者:周洁梅 姚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