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富强,紫港街道主任科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荣获2013年度常山县攻坚干将称号。
我当过兵,做过村干部。这三十年,我从金源到五里,从大桥头到紫港街道,干过林业专管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副乡长、乡长,到如今的主任科员,接触的工作始终没变,就是“征地拆迁”。不少干部常说,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征地拆迁是第一难。但是,再难,也要去做。
1995年,我在金源乡当乡长。当时金源乡是全县惟一没有中心小学的乡,300多位孩子挤在“王氏宗祠”里上课。孩子们刻苦学习的样子和破旧的祠堂形成鲜明对比。我心想,得为老百姓做点事。当时,恰好一位热心人想捐资20万元建希望小学。乡里经过多方联系,又凑了18万元,这一项目总算落地。
这个项目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大项目。当时学校用地涉及30多户的土地,地里种的全是橘树。那时,金源不少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橘树,一说要征地,村里全闹开了。
怎么办?交地时间步步逼近,干部都十分焦急。我就带着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了解群众的困难。经过一番调研和分析,群众的“心结”就打开了。那时候征地的政策还不错,每平方可以补偿七块六毛五。老百姓之所以不同意,是觉得祖辈留下来的地突然没有了,心里面空落落的。
于是我又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算“心理账”。造学校是惠及子孙的大事,牺牲几棵橘树换来孩子们的安全,更是稳赚不赔的好事。
1997年9月,历时两年,这所“清秀希望小学”终于落成。
感悟:征迁过程中,不仅要帮助群众算好眼前的“账”,更要算好明天的“账”。
做征迁工作,总结起来很简单,介绍征迁政策的时候,我们当好“宣讲员”;被征迁户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当个“服务员”;被征迁户闹矛盾了,我们就做好“调解员”;他们要找安置房了,我们就当“联络员”;搬家的时候,就当好“搬运工”……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2007年冬天,衢常铁路征迁工作在招贤镇李家淤村遇到了困难。我孤身一人前往一常常阻工的农户家里,准备做他的思想工作。
那户农户是肺结核患者,夫妻离婚,条件十分艰苦。由于他家不属于征迁范围,施工现场又离他家很近,他常常阻止工人施工。
那天是我第一次到他家,简陋的条件、脏乱的环境、破旧的穿着,这样的场景让我把原本准备好的一番套话又咽了回去。户主见我来了,倒了一杯水放在我面前。我知道肺结核病会传染的,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户主感动地说:“你敢喝我的水,不怕得肺结核吗?”我说:“像我这种大块头,肺结核见了我都得跑!”第二天,我又上门把镇里的500元救济款塞给他,让他买些生活用品。后来,我又联系了民政部门,为他争取棉大衣、棉被等送到他家。一趟一趟,不厌其烦,终于打动了他。
感悟:心里有百姓,征迁就不难。只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沉下身子,将心比心,讲通政策,就能以真诚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征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遇到征迁时,往往集中爆发出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各种纠纷和上访。
两年前在大桥头乡,我负责芳村溪浮河防洪堤左岸的征迁。浮河沿线居住了5个村、4000多村民,地势较低,一涨大水很多房子就会被淹。防洪堤建成后,至少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这个工程涉及8户房屋征迁和100多户土地征迁。这8户基本是做生意的小老板,基本对房屋拆迁补偿不满,多次阻挠征迁。
一天晚上9点多,浮河边上的农户大多已经熄灯。在一户修摩托车的农户家里,我还和同事一起做他的思想工作。户主是个直爽人,一开始就坦言对拆迁政策的不明白之处以及顾虑的地方。于是,我们一边和他拉家常,一边说政策,并就他提出的几个问题耐心地作了讲解,对超出政策范围的要求作出解释。说了几个小时,他还是一句话:“再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第10次上门,终于感动了征迁户。
房屋征迁问题解决了,大片的土地却没有动静。这些土地大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自留地,有些是荒地,补偿标准不一样。还有些因为涨大水造成耕地与水面的界限不清,很难丈量清楚。部分群众就想通过“抵制”征地来促进问题解决。
于是,我和村干部连夜开会研究,拿出可行方案。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我们又召集了老生产队队长一起商议、收集档案资料,请退休干部来调查……然后拿给村民看,读给他们听,终于使住户感动,有的不仅同意征地,还动员其他村民。
感悟:征迁工作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必须一个政策执行到底、一个标准面向群众。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一碗水端平了,老百姓就会服气。
去年到紫港街道,我又扛下了三个大项目的征迁任务,其中一个就是油气管网工程,是个省级重点项目,涉及6个村476户的征迁。
丁家坞村有一位姓黄的村民,对征迁政策十分不理解,甚至与施工队发生过肢体纠纷。为了做工作,我就采取老办法——软磨硬泡。他在田里干活,我就去田里找;他在工地打工,我就去工地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他的理解。
感悟:“征地先征心、交地先交友。”征迁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次又一次地上门、一回又一回地沟通,才能融化那些“钉子户”心中的坚冰。
我是个性急的人,心越急,我就越有干劲。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早日做通思想工作,每接手一个项目,我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每个征迁户,只要有需要,他们可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我。因为这样,虽然很多征迁户让我吃过闭门羹,和我红过脸,拍过桌子,但事情过后,我们却成了笑脸相迎的老朋友。
人物点评:他扎根基层,辗转多个乡镇,岗位也几经变动,但不变的是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心扑在征地拆迁第一线,热情不减,干劲未降。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所以在征拆过程中,再难缠的征迁户,他都能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