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微时代带来微生活 今天,你微了么?

2014-03-05 08:48:16 作者:

关注:400次

    

  从微博、微信到微小说、微电影,从微祝福、微请客到微旅行、微公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俨然跨入了“微”时代,各种各样的“微”元素,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微”不了的。

  衣食住行,有“微”更妙

  随着微信、微博等各种手机软件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热衷保健养生的市民吴女士,原来不喜欢用手机,可如今也成了“手机控”。“买东西的时候,可以用微信扫条码,可以分真假,也可以比价格。需要请客吃饭了,就上美团看一看,实惠又方便。”吴女士说,她是70后,在接受新事物上要慢一点,也更谨慎一点。但是,这些像微信、美团之类的,能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她都没法拒绝。上周末,她就花98元在美团订了一个四人餐,和母亲、妹妹还有儿子一起吃了顿丰盛午餐。

  “我经常出差,拿着手机就很方便。”从事销售行业的郑小姐告诉记者,去陌生城市出差,以前第一个想到的是当地的朋友,现在第一个想到的是手机。手机里的各种搜索功能,可以让她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吃、住、行。“有时候会遇上美食或者好的酒店,我就用微信在朋友圈里晒一晒,既是记录,也是分享。”郑小姐说。

  阅读充电,无“微”不至

  “读书看报都太奢侈,对我来说,刷刷微博就已经很幸福了。”生意人刘先生说,处在创业期的他工作忙,压力大,每天刷微博就是他最大的阅读。一条微博顶多140个字,通过它来了解时事动态,了解新闻时尚,了解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阅读方便,内容新鲜。另一方面,刷微博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有空闲的碎片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这让刘先生在便捷的同时,也觉得充实。

  在采访中,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微信和微博因为用户量大,且其中不乏专家,有时候能起到“智囊团”的作用。“我家宝宝一两个月的时候,碰到长湿疹,红屁股等这类问题,去医院太兴师动众,光看着又干着急,我就在微博、微信里找有过相同经历的‘妈妈’们请教,效果挺好的。”80后妈妈徐女士说。

  还有受访者表示,微博、微信等很多软件都有搜索和提问的功能,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新事物,只要简单操作、稍作等候,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回答,这比翻书、开电脑都要便捷。

  交友往来,“微”而不“烦”

  说到交友及朋友间的往来,在微时代,“@”成为热门符号。

  “想认识谁,@他(她)就是了呀。”90后小伙小王老家在绍兴,毕业后来到衢州创业。他说在衢州两年,他的朋友基本是靠“@”的。“我喜欢玩单车,就去加入一些单车群,在群里碰到聊得来的,会约着一起玩,时间长了,有的就成好朋友了。”小王说。

  除了交友,在微时代,@送祝福也战胜发祝福短信,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微信里建一个群,把亲人们都拉进去,不管是节日送祝福,还是平时聊天,都很方便。而且不受时空限制。”身在重庆的衢州人陈小姐说,她的母亲有6个兄弟姐妹,分散在衢州、杭州、上海、重庆各地。今年春节前,她建了个微信群,把亲人们都加了进去。一大家子,聊天话家常,感觉距离近了。

  更令人惊喜的,还有“微送礼”。

  市民王小姐就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派发过一次红包。圈子里十几个朋友抢到了“红包”,多的一二百元,少的三五元。

  还有龙游人施小姐,在网络上精心挑选,轻点鼠标,就将一份育儿杂志送到了衢州好朋友的手里。一样是送礼,相比较逛商场、拎礼盒,微送礼显然更便捷,又饱含心意,可谓送者不麻烦,收者有惊喜。

  而一些网上商城,更是推出了电子礼券、电子购物卡等商品,还能自己配上个性文字、图片、音乐等,个性又有心意。

  扶贫救困,“微”而不凡

  上月,被烧伤的湖南人一家四口引起了很多热心市民的关注。一些市民更是带着钱物,前往医院探望。

  家住巨化的范小姐就是这些市民中的一个。范小姐通过微信了解到了这一家四口的悲惨遭遇。最初,她自己带着钱物去医院探望。在病房看到的一切,让她久久不能平静。她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动,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救助这一家人的行列中来。“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有更多人的愿意出这微薄之力,就一定能帮到他们。”范小姐说。

  正像范小姐说的一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据了解,来自市民的捐款已经有两万多元。尽管,这距离一家人手术所需要的费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一个个微小的爱心仍在不断汇聚。

  记者手记

  记者身为80后,也用微信和微博,但始终不是一个时髦的人,所以,拿到微时代这样时髦的选题时,我脑子里一团浆糊。到底什么是微时代,什么叫微生活?

  通过采访,通过“搜索”,我渐渐了解,“微时代”和“微生活”有内涵,更有外延。最初的“微”,应该是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手机终端软件的使用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微博、论坛等传播方式的改变,微小说、微电影等阅读方式的改变,淘宝、美团等购买、支付方式的改变,搜附近的人、摇一摇等交友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些“微”细菌似乎无孔不入,“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伴随着种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微”逐渐成为一种理念。如微旅行——短而轻松的休闲游,微宅——小而精致的住宅,微公益——力所能及的做好事,等等。这些“微”,个性而自由,微小而精致,让人觉得亲切、随和,个性而又人性。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不管是微时代,还是微生活,都是柄双刃剑。有人为它惊喜连连,有人因它烦恼多多。今后,衢州日报社会版还会就“微”的话题,做相关报道,如果你也有兴趣,不妨一起思考,一起聊聊。记者 巫春燕 实习生 徐聪琳

上一篇:亩产960.7公斤 常山再生稻创省农业“吉尼斯”
下一篇:女孩“离奇走失”原是在家睡觉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