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声杂谈
分享 搜索
>

常山菜,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2014-12-25 14:18:59 作者:乐活在衢州

关注:1024次

 天南地北的美食各有千秋,常山的美食自然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特色——原汁原味,让你回归到美食的本色、原味。在北风呼呼的季节里,带着寂寞了许久的胃,怀着一种对美食的渴望,心揣着一份快乐的心情,伴着简单的游走,去探寻常山的美食,和原汁原味的常山美食来一个亲密约会......

640 (3).jpg

  人在常山必定要被常山的美食所“俘虏”。常山的很多好友这样自豪而自信地对我说过。熟悉了常山之后,你会发现此话并非是夸张之语,确实如此。

贡面--银丝万缕

  常山本地人都爱跑到乡下,吃上一碗农妇烧煮的贡面。在煮沸一锅开水的间隙,巧妇们在灶台上放上一遛弯青瓷碗,挨序加入佐料:白如脂的是肉油,香辣通红的是辣椒油,绿油油的葱花,味精、酱油……丝毫不含糊。佐料放齐,水也在锅内冒着水泡,放入细如发丝的贡面,只需在锅内翻腾片刻,便可起锅。迫不及待地夹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热气,哧溜溜地吸入嘴里,细腻爽滑,唇齿留香。

640.webp.jpg

  也只有常山人的精细和巧意才能做出如此独特风味的贡面。常山贡面又叫索面、“两头黑”,意指起早贪黑,道尽贡面制作的艰辛。历史上常山手艺人将加工精细上乘的贡面连同球川镇产的“球川官纸”进贡过朝廷,故称作“贡面”。贡面都是纯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银、细如丝的贡面,手法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觉得西北拉面师傅的手艺在他们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640.webp (1).jpg

  当金色的阳光已透过薄云,丝丝缕缕地洒落下来时,农户们便扛出插满面筷子的面条架,然后依次用暗劲拉扯,数百双面筷子上手指般粗的面条顷刻形成精细均匀的丝面,数米长的“万千银丝”迎微风飘拂而不断,犹如一幅幅精致的工艺品。

640.webp (2).jpg

球川豆腐--清清白白

  常山的球川古镇,豆腐加工户采用手工加工。古老的豆腐坊内,除了磨豆机是现代化的,豆腐灶、沥浆架、榨架、豆腐架都是有些年代的。

640.webp (3).jpg

  “做豆腐如做人,要清清白白。”世代相传的技艺磨练以及坚持采用传统工艺配方,球串豆腐总是与众不同: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富;细若凝脂,清鲜柔嫩;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

640.jpg

  球川豆腐其味在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适口清爽生津,可荤可素,且具有减少动脉硬化、促进新陈代谢等医疗保健作用,几个特点成了豆腐畅销的名片,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640 (1).jpg

雪片糕--唇齿留香

  常山雪片糕也是名不虚传,其片如薄纸,色白如雪,入口即化,甜度适中,唇齿留香。

  别小看了一包雪片糕,工序繁多。要将糯米洗净、晒干、炒熟、回潮一星期左右,再烘干、碾碎,加白糖调成粉状,冲水炒匀,添桂花晶,然后扎实切片包装。雪片糕的吃法毫不逊色“奥利奥”饼干,撕下一片蘸点牛奶、豆奶,风味无比独特,而将雪片糕用温热的牛奶泡了喂宝宝更是年轻妈妈的最爱。

640.webp (4).jpg

640.webp (6).jpg

“扁食”--薄如纸细如绸

  南方的馄钝,不断推陈出新,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叫“清汤”,而常山叫馄饨的方言与福建极其相似,称为“扁食”。

640.webp (7).jpg

  常山有两家扁食铺各具风格,一家是位于县城龙门口的百年老字号“品香馆”,创始人一直经营到108岁仙逝。如今,老人的后代传承了精湛的手艺,做出的扁食仍是薄如纸、细如绸。小小的店面已经过简单装修,食客依旧如潮。而对老主顾们来说,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扁食依旧下汤锅。”另一家是位于县城闹市的“天马饮食店”,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此外,常山还有自己特色的萝卜丝饼等美食。(周建红 姜君)

  来自美国的加利.克罗姆是常山一中的外教老师。他慕名来到大桥头乡观看了常山贡面的制作。面对精细的手工艺和独特的风味,竖起大拇指直夸:“OK!”

640.webp (8).jpg

上一篇:常山县中福在线开业一周年“感恩回馈·奖上送奖”活动通知
下一篇:常山白马广场交通事故 致人死亡案宣判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