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声杂谈
分享 搜索
>

“嫁”给常山

2013-03-14 20:24:48 作者:梁木/文 王顺利/图

关注:806次

    

  ——南丰人迁移常山拾零

  而今,漫步在常山城乡,“瓦西里”(讲什么)、“食饭嘛”(吃过吗)、“聂俚崽”(女孩子)、“崖该有涅光么”(晚上有月亮吗)……这些生活用语就常常萦绕耳畔,这就是江西南丰的方言,是“嫁”给常山的南丰人纯真的乡音。在常山这个包容的小城,南丰人可是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古话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把人类的需求归结为五大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交往的,是需要流动的,也常常表现为迁徙。因而,历史上江西南丰人移民常山,或许是为了生存,哪怕是某一方面的需求,他们“嫁”给常山也是主观和客观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常山真正是一个包容的地方,是它给了“南丰人”休养生息之地。让我们顺着南丰人移民常山的脚步,去拾掇历史的点滴,权当抛砖引玉。

  迁徙常山溯缘由

 

  迁徙,是指从一处搬家到另一处。南丰是江西东部的一个县,南丰人迁徙到常山,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常山是否可以接纳,那么,常山历史上的人口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常山历来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每年4月至10月,是暴雨、冰雹、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期,也是大范围洪涝、干旱的集中发生期。据《常山县志》记载:816年“五月山洪毁庄稼”;1217年“朱熹奉命来常山视察灾情”;1401年“六月飞蝗食禾穗,竹叶皆尽”;1506年“地震,大旱”;1509年“正月连降雪23天”;1536年“久雨,十九都一带地陷为渊”;1539年“六月初五,大水浸城,水深丈余,房舍、器皿、猪牛蔽江而下,男女暴尸江面不计其数,秋,大饥疫”……这是常山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其二,社会动荡,兵燹不断。据《常山县志》“大事记”载:1121年“方腊起义入常山”;1146年“苗傅反宋攻打常山”;1512年至1513“江西王浩八起义两度进军常山”;1566年“李建中起义进军常山,死伤数千人”;1675年“耿精忠部将马九玉攻占常山,杀伤甚众”;1856年至1864年太平军七次攻克常山……这也是常山人口锐减的原因之一。

  康熙二年,知县曹希濂称“常邑荒残,民人逃散,按户口半属空图”;康熙四年(1665年),衢州知府雷经在《历勘情形详文》中也称:“常邑流亡日众,户口日诎,不得已以现丁赔纳逃亡,如此,民安得不尽逃?田安得不尽荒哉!”据历史资料统计:元代(以1310年为例),常山58421人,明代(以1391年为例),常山86819人,清末(以1909年为例)常山93346人,可见常山历经元、明、清600多年历史,人口才增加3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移民,客观上为江西的南丰移民迁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据1994年版江西《南丰县志》记载:洪武三年,南丰遭战乱天灾,县民始迁徙外流,常山居多。又称:明清数百年间,南丰县不少农民迭遭战乱和天灾迁徙外流江西玉山、浙江常山、江山等地,南丰后裔在以上三县计3662户、16791人,148个自然村。

  又据1990年版《常山县志》明确记载:我县地处浙西边境,与江西紧密相连,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有来自江西等大量移民。全县1522个自然村,其中说江西南丰话的有526个村,占34.56%。可见,南丰人说南丰话在常山“三分天下有其一”,并不为过。

 

  定居常山何为生

  从南丰迁徙常山的居民靠什么来养活呢?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主要靠垦荒种植农作物谋生,这也是由常山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常山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地貌,连绵的怀玉山脉和千里岗山脉为移民带来了暂时的发展空间。种麻是江西南丰籍移民的传统,也是在常山山区发展求生的一个重要路径,时人有曰:“今矿害虽无,而继靛以射利者,其弊已伏于麻蓬。大约流移杂处……日引月长,岌岌乎有反客为主之势。”雍正二年《常山县志》卷1《舆地》中有《麻山小序》一文,说“间读江山县志,武陵江公岌岌乎有反客为主之惧”,可见惧怕植麻之江西移民反客为主,在雍正年间已成为土著之共识。种麻者由土著招来,流人租地种麻,土著获取地租。“他方流寓,以种麻为生,土人嗜其微利,立券招租,聚散不常,不可不防其渐。”这一切似乎都可证明江西移民人口之众多。从目前的一些调查情况来看,南丰籍移民主要分布在常山的山区,许多地方如今依稀可见“种麻”和“棚户”的遗迹。

  开荒种植其他农作物也成为南丰移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常山地处金衢盆地,地势以低丘为主,夹杂小片的平原。这类地形本来当是开发较早的居民稠密区,但是常山地处交通要道,繁重的徭役导致了人口的流失,史载:“常山最贫,由孔道送迎,农皆为夫,肩背作田,而足作犁,田之荒芜,坐是故也。”根据现代医学调查,血吸虫病流行也是造成了常山长期萧条、人口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江西移民正是填补了常山生产生活之人口的不足,迁徙之后与当地的居民一道大力投身于开发种植业之中。万历《衢州府志》在论及常山县当时的情形时说:“流民群来开垦,得利旋去”,闽籍流民开始并未定居,每年秋后,他们中的半数要回原籍,只是“三藩之乱”战争结束后,江西、福建移民才渐渐定居下来。

 

  文化融入最为贵

  千百年来,南丰籍移民入居常山,与当地居民同呼吸共命运,通婚通商,和谐相处,不仅融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传承了祖上遗存的优秀文化,限于笔者能力所及,只能零零散散地叙述一二。

  将南丰的柑桔种植引进常山,可谓顺其自然。南丰的蜜桔为我国古老柑桔的优良品种之一。历史上就以果色金黄、皮薄肉嫩、食不存渣、口味浓甜、芳香扑鼻而闻名。据古籍《禹贡》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南丰一带所产的柑桔,就已列为“贡品”。唐宋八大家之一、南丰籍的曾巩,曾写诗赞美家乡的柑桔:“鲜明百数见秋实,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入苞岂数桔柚贱,宅鼎始足盐梅和。江湖苦遭俗眼慢,禁御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一株大树凌沧波。”由此可见,当时蜜桔已能献给天子,故南丰蜜桔又有“贡桔”的美誉。在中外友好交往中,南丰蜜桔曾被斯大林同志誉为“桔中之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抚州陪嫁”的传说:每当南丰(抚州历来管辖南丰)的女子嫁到常山时,都要将当地种植的“抚州”(柑桔品种)作为陪嫁之物,带上两株“抚州”果树苗,祝愿成双成对、早日开花结果。喜庆之日,婆家就会将“抚州”果树栽种到菜园里,不过几年时间,“抚州”就能开花结果,由于南丰方言的缘故,“抚州”与“胡柚”同音,落实到文字上就是“胡柚”了。经过多年改良,“常山胡柚”终于跨入了中华名果的行列。

  南丰的傩舞自汉开始就有记载,是一种驱疫鬼的祭祀性舞蹈,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貌,体现了南丰人的性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自南丰移民常山之后,傩舞也在常山的大地上发扬光大,民间流传的各种社戏活动,如“竹马舞”就是傩舞的延伸,在文化宣传和节庆娱乐中频频闪光。尤其是新昌乡黄塘村的“钢叉舞”早已名闻遐迩。据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江西南丰黄荣等人最先来到黄塘村的山上搭棚开荒耕种,当时山上耕种的玉米番薯经常遭到野兽糟蹋,黄荣等村民经常上山连夜守护,采用木叉等作为防身狩猎的工具。后来改用铁钢叉替代木叉。野兽出来侵害庄稼时,他们就群发而起,激烈地挥舞着手中的钢叉,将钢叉碰撞出声音,边舞边喊,以威振慑,驱赶野兽。久而久之,舞动钢叉逐兽时那雄劲刚强的节奏和着振振有威的喊声,被山民们看成是一桩热闹的乐事,他们结合祖乡的“傩舞”艺术逐步演变成为亦武亦艺的“钢叉舞”。从上世纪50年代起,黄塘村钢叉舞曾多次到本县和衢州城区等地表演。如今“钢叉舞”已经成功地申报为浙江省非遗项目。

  还有入选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洗马舞”、常山-辂拳、常山传统榨油技艺、常山喝彩歌谣等都有江西南丰人传统的遗韵。

  还有南丰的生产、生活、礼仪、岁时、信仰等风俗民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歌谚语,都在历史的嬗变中,融入到常山的文化之中。

【视点】

  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新雨

  人在途中,人始终在流动。有的人出去了,很快会回到原点;有的人出去了,要过一段时间才回到原点;也有的人出去了,再也不会回到原点。

  从区域上讲,来而不回是移民,这是狭义上的人口迁移;从哲学上讲,来来回回也是移民,这是广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这个人当他回到原点时,现在的原点已非当初的原点。由此可见,无绝对的土著民,也无绝对的移民。600年前迁移到常山的南丰人相对于土著人来说是移民,相对于60年前迁移到常山的淳安人来说又不是移民;常山的第一代淳安人是移民,第二代淳安人不是常山人吗?所谓常山人真是常山人吗?他可能是土著人和移民联姻的后代,是个“混血儿”。世代演进,多次杂交,所谓常山人可能已是不知“混”过多少次血了呢?树挪死,人挪活。一个人如果画地为牢,“按兵不动”,那就是在等死;一个区域的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交通往来,吐故纳新,必定面临衰微。迁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催化剂。

  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社会变化的见证。历史上,战争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南征北战,战打到哪里,人口就可能迁移到哪里。江山市廿八都人很多就是唐朝黄巢起义部队的后裔,廿八都成了各地民俗的“大观园”。明末清初,大量满族子弟随着多尔衮的铁骑由草原地带进入北京,并在京安家落户,生生不息。著名作家老舍就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在留恋故园、安土重迁的文化背景下,因战争而迫不得已流离失所的第一代移民是非常痛苦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淳安人最大的集体外迁,是为了建造建国后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代席卷全国的大量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自然引发人口的大迁移,这个迁移的功过是非这里暂不评论,但它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的说法是普遍认同的,常山轴承产业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这些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人口大迁移,带着深刻的政治运动和计划经济的烙印。

  八十年代以来,经济环境宽松,发展速度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口迁移的规模是空前的。打工潮、经商潮、下海潮,一浪高过一浪,人口基本上是向东向南涌去。深圳就是这些新的人口潮流的集散地,由此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有标本意义的新兴城市。国际小商品城——义乌市的发展轨道,也突出地表现为人口移动非常活跃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人还是被困在田地里的时候,义乌人却“移来移去”,操起“鸡毛换糖”的营生,由此掘得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并养成了极强的“市场意识”。改革之风一吹,“千树万树梨花开”,义乌人很快由行商变为坐商,在家门口经营起店铺,大量外地的商人纷纷涌进义乌市场批发小商品。虽有由行商变坐商,财源同样达三江。这也得益于这时候的中国人能够自由流动,并且外国人也可以比较自由地来到中国,来到义乌。这些都是“经济指挥棒”指引着人口流动。

  本世纪以来,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特点。农村里经济收入高的人群纷纷在城市安家落户。同时,大都市里的一些居民厌倦了刻满“人造痕迹”的生活工作环境,向往“鬼斧神工”的自然环境,于是利用节假日结伴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不一样的环境,追求生态化的生活。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农村,这是许多人的向往吧。这样,城乡融为一体,人的流动常态化了。生命不息,迁移不止。将来,人可能会向太空迁移去的吧。

上一篇:二手房冲动交易带来纠纷 律师提醒买卖双方不要只求“快”
下一篇:常山春季车展在3月22--24日举办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