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声杂谈
分享 搜索
>

上源“清明泪”的传说

2014-04-03 14:42:08 作者:网友:张俊绘

关注:650次

    

   “清明泪”的传说

(清明泪的泪:上源腔音译)
460.jpg
 

  清明是祭典哀思先人的节日,在浙西常山、衢州、开化农村,一带一直流转着这样一个童谣“清明节,做清明泪,吃清明果”,尤其是常山县东案乡上源这个地方,每年清明期间,“清明泪”是家家户户纪念先祖必做的,风俗流传至今已经一千多年。这几天,你到上源去做客,农家一定会邀请你吃一碗“清明泪”,以示对王家先辈们的纪念和对客人的尊重。
    相传,常山县东案上源王家先祖“王介(1015-1076)”,过世后,棺柩不能回家安葬,当地相亲为了表达对先祖王介的思念,每年清明期间,后人们用米粉搓成的圆圆小粒眼泪的形状,祭典时供奉,哀思先人。

   “清明泪”就逐渐在当地流传、扩散,至今在衢州、常山、开化、江山一带还能见到“清明泪”,但是要吃到正宗的“清明泪”,只能到常山东案乡上源这个地方了。
   “清明泪”(泪:上源腔音译)外形极像汤圆,大小也差不多一致,圆圆白白的,一粒一粒,但味道却截然不同。这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淡淡的清香,看上去更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玉珠,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那气味是春天的甜腥气。
    王介(1015-1076),字中甫,常山县芙蓉章舍人。据《衢州府志》记载,王介“学识渊博,善于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宋庆历六年(1046),王介登进士第。十五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朝廷开设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从全国进士官员中选拔贤良之才,当时总共录取了十五人,王介名列贤良第一,苏轼、苏辙等人也在其列。
    熙宁九年(1076),王介去世,王安石,深感同病相怜,特地撰写《王中甫学士挽辞》,以作纪念。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後,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上一篇:衢州航埠收费站,快了,收费到2019……
下一篇:此网友发帖为那般?您评评!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