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城大事
分享 搜索
>

徐春阳:石头“敲”出致富路

2014-04-21 09:09:53 作者:

关注:447次

    

 人物名片:徐春阳,青石镇砚瓦山村党支部书记,曾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衢州市创业创新优秀人才、常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三十年前的砚瓦山,一穷二白。村民只能靠难得来一趟的外地客商收走些制作假山、盆景的上等石料,换点柴米油盐钱。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砚瓦山,也吹动了砚瓦山年轻人的心。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山里的石头会唱歌。

  1980年冬天,我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那时候,村里有个石板厂,因为刚从部队转业,村里就安排我跑供销,每月工资30元。当时我就只想着一件事,要想办法把满山满坞的石头卖出去,让父老乡亲摆脱苦日子。

  因为年轻,所以拥有激情与梦想。石头难卖,处处碰壁,我有了到外面闯闯的想法。于是,我扛着老支书为我准备好的一袋花石样品,踏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我扛着一袋100多斤的石头样品到南昌市园林局。或许是被我的行动感动,他们第一次就跟我定了两千元的合同。我就带着这份合同辗转到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各大城市,结识了许多老板,也卖出了不少石头,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1983年,28岁的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开始,我整夜睡不着,脑子里就想着作为一名村干部,怎么才能让祖祖辈辈守着的“穷石”变成“宝石”,和乡亲们共同富裕。

  两肩挑重担,徒步闯市场。我带着几个胆大又有点文化的小伙子,开始走南闯北销售花石,一边承接园林工程,一边鼓励他们挤时间学习经营管理、园林设计,不断给自己充电。从挖石头、打石头、运石头、做石头“一条龙”经营。从此,卖石头的便不只我一人,身边开始有许多同伴,慢慢地发展成好几支队伍。我带着我的理念和他们一起走上了“变废为宝”的石头致富路。

  短短几年时间,砚瓦山一下子热闹起来,村前山后不断传来“叮叮当当”的采石声,全村每天都有上百人上山下沟采石料,人均每天收入50多元。50多个在外闯市场的花石经营者,把砚瓦山的花石销售到全国各地,有些村民还通过外商把花石销往海外。村里年收入人均超万元的一下冒出了20多户,年收入超10万元的也有好几户。

  感悟:我因为有梦想,才让山里的石头会唱歌。

  “两肩挑重担,徒步闯市场。”这是创业起始阶段必走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石头销售,我意识到,卖石头只是石头产业链条上最低端的一环,要做出大名堂,就要走一条“做”石头、“做”园林,“做”文化,形成石产业的发展路子。可传统的青石板和景观石,体积太大,运输不方便,而且可塑性不强。有没有既小巧又独特,而且方便运输的石头呢?

  在一次偶然的劳动中,我被村民家中用“吸水石”搭建的猪栏吸引。这种石头吸水性极强,容易造型,解放前大家就用这种石头搭建猪栏、鸡窝。于是,我把采回来的吸水石和青石板的边角料、石笋石,搭建成精美的盆景,再次外出推销。没想到一下子就获得了市场认可,销售供不应求。

  把石笋石制成盆景,不仅大大提升了石头的附加值,而且市场反响良好。回村后,我就发动乡亲一起干,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石笋石盆景销售的行业中。这些石头盆景销往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受到一致好评。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是这样的石盆景“敲”宽了全村人的致富路。村民开始陆陆续续将山上挖掘、开采出来的花石,制作成石笋盆景摆放在自家房门前,供来往的客户选择、购买。随后几年,许多村民开起了自己的花石厂,彻底改变了“背着石头找客户”的历史。村民不仅学会了园林设计,还把自己的思路制作成平面图、效果图,推销“创意”,基本实现了从挖石到采石,从卖石头到卖创意的飞跃。

  感悟:天然矿石只是全村致富的有限条件,让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才会使致富路越走越宽。

  1998年9月10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里建立了华东地区首家花石市场——常山县青石花石市场,市场占地面积32700平方米,摊位187个,集青石、花石、盆景、园林设计等于一体,花石产业逐步正规化。

  2005年,村里有200多人从事盆景制作和假山施工,我提议成立花石盆景和假山制作协会,吸引了30多名既有艺术特长、制作经验,又有闯荡市场、经营能力的村民加入。大家经常一起切磋技术、交流经验,还邀请大批园林专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同时不定期外出参观,有效提升花石制作队伍的艺术欣赏力和文化品位,提高盆景制作水平和假山设计能力。

  从此,村里的石头之路越走越规范,不少村民开始给经营的石头注册商标,并在杭州、苏州、厦门等著名风景园林旅游城市设立了石头展示“窗口”。浙江省每个县城都有砚瓦山人开的石头店。砚瓦山全村360户、1380人,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石产业相关行业。

  2008年1月,时任省委书记的赵洪祝来我村参观中国青石化石市场,对青石花石市场的发展大为赞叹。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市场打造成浙江省的品牌市场。”

  2009年,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新建民宅一幢接一幢,一下子成了我县第一个电话村、第一个手机村、第一个小车村,全村360户人家就有160多辆小车,真正成为常山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如今,砚瓦山村就是一个新型的石公园。村里已建成的一期花石青石市场,是华东地区规模和知名度一流的青石花石交易市场,年交易额两亿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头宝库”。

  感悟:只有做大市场,打响品牌,才是砚瓦山村的长久之路。

  点评:今年正好60岁的他和石头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砚瓦山,也用一块块石头筑起了砚瓦山人的梦想。

上一篇:陈云河:守护,只为一方平安
下一篇:徐金妹:“幸福之家”——我的梦想

网友评论

发表评伦

相关阅读